為保證各項科技規劃落地生根,加強對科技活動的管理和引導,有效配置科技資源,國家又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科技計劃。如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863)計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973)計劃、集中解決重大問題的科技攻關(支撐)計劃、推動高技術產業化的火炬計劃、面向農村的星火計劃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等。國家累計向重點基礎研究發展(973)計劃投入資金超過310億元,科技攻關(支撐)計劃投入近700億元,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累計安排資金約350億元。各項計劃順利實施,成為這一階段我國科技發展的重要標簽,也為科技事業的不斷進步提供了重要保障。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不斷加快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原有的科技體制在新的歷史時期已難以適應發展需要,科技體制改革勢在必行。1985年,中央發布了《中共中央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開啟了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的大幕。此后相繼推出了科技撥款制度改革、科研機構改革、高等教育改革等重大制度改革舉措;制定了科教興國、可持續發展以及自主創新等重大國家發展戰略;探索形成了科學基金制、科研課題制以及技術合同制等先進科研管理機制。創建了科技園區,開辟了技術市場,優化了科研資源布局,有效促進了科技成果的產生、推廣和應用,加速了科學技術與經濟建設的結合。時至今日,科技體制改革仍在不斷深化和完善,改革為我國科技事業持續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內生動力。
科技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相輔相成,互為支撐。我國科技力量結構和布局得到優化的同時,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也大幅提升。這一時期,我國高技術制造業、新興產業、建筑業和服務業等領域科技能力持續增強,重大產品、重大技術裝備和重大科學設備的自主開發能力以及系統成套水平明顯提高,有力地支撐了三峽工程、青藏鐵路、西氣東輸、南水北調、奧運會、世博會等重大工程建設和舉國盛事,“中國制造”走遍世界??萍荚诮鉀Q“三農”問題、提供專業服務、促進社會發展和對外交往方面發揮了先導作用,在應對和處置傳染病疫情、地質災害、環境污染、國防安全等重大問題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保障作用。
進入新世紀以后,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風起云涌,我國科技發展再次面臨重大機遇。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被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國科技發展再次提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顯著成績,實現了從過去的追蹤跟跑逐步向并跑領跑的歷史性轉變,踏上了從科技大國邁向世界科技強國的新征程。
?。ㄒ唬┛萍纪度氪蠓黾?/div>
研發人員總量穩居世界首位。人才是科技創新的第一資源。堅持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使我國科技創新隊伍不斷壯大;改進項目管理評價機制、擴大科研人員自主權等政策使科研人才培養、使用和激勵機制不斷完善。2018年,按折合全時工作量計算的全國研發人員總量為419萬人年[1],是1991年的6.2倍。我國研發人員總量在2013年超過美國,已連續6年穩居世界第一位。
研發經費規模和強度實現歷史性突破。隨著經濟實力躍升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實施,我國研發經費投入持續快速增長,2018年達19657億元,是1991年的138倍,1992-2018年年均增長20.0%,遠超同時期按現價計算的GDP年均增速。研發經費投入強度[2]更是屢創新高,2014年首次突破2%,2018年提升至2.18%,超過歐盟15國[3]平均水平。按匯率折算,我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家,為科技事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資金保證。
政府扶持力度不斷加大。2017年國家財政科技撥款為8383.6億元,是1980年的130倍,1981-2017年年均增長14.1%。一系列引導和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的政策實施效果凸顯。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減免稅和高新技術企業減免稅的企業分別達到2.44萬家和2.42萬家,分別是2009年的3.3倍和3.5倍,減免金額分別達到570億元和1062億元,對鼓勵和引導企業開展研發創新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科技產出量質齊升
科學論文成果豐碩。2018年,國外三大檢索工具《科學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技會議錄索引(CPCI)》分別收錄我國科研論文41.8萬篇、26.6萬篇和5.9萬篇,數量分別位居世界第二、第一和第二位。論文質量大幅提升,根據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ESI)論文被引用情況,2018年我國科學論文被引用次數排名世界第二位。
專利發明量大幅提升。2018年,我國專利申請數和授權數分別為432.3萬件和244.8萬件,分別是1991年的86倍和98倍。專利質量得到同步提升。以最能體現創新水平的發明專利為例,2018年,發明專利申請數達154.2萬件,占專利申請數比重為35.7%,比1991年提高12.9個百分點;平均每億元研發經費產生境內發明專利申請70件,比1991年提高19件,專利產出效益得到明顯提高。
知識產權產出取得長足進步。經過多年的深耕厚植,我國已成為世界知識產權產出大國。截至2018年底,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已連續8年居世界首位;當年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提交的國際專利申請量居世界第二位。2018年,我國商標注冊申請量達737.1萬件,已連續多年穩居世界首位,我國申請人提交馬德里體系商標申請量排名世界第三;全年著作權登記量突破345.7萬件,作品、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量分別達到235.2萬件和110.5萬件。
?。ㄈ┲卮蟪晒e世矚目
原始創新不斷取得新突破。我國高度重視原始創新和基礎研究,2018年基礎研究經費為1118億元,是1995年的62倍,1996-2018年年均增長19.6%。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973)計劃支持下,我國在量子科學、鐵基超導、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CIPS干細胞等基礎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屠呦呦研究員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王貽芳研究員獲得基礎物理學突破獎,潘建偉團隊的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研究位列2015年度國際物理學十大突破榜首。
高技術領域捷報頻傳。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863)計劃等的支持下,我國高技術領域碩果頻傳。神舟飛船與天宮空間實驗室在太空交會翱翔;北斗導航衛星實現全球組網;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海斗號無人潛水器創造最大深潛紀錄;趕超國際先進水平的第四代隱形戰斗機和大型水面艦艇相繼服役。國產大飛機、高速鐵路、三代核電、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叫得響、數得著的重大成果。
科創基地和平臺建設如火如荼??蒲谢A條件大為改善,新建了中國散裂中子源、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科學”號海洋科考船、JF12激波風洞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規范管理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截至2018年底,正在運行的國家重點實驗室達501個,已累計建設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32個,國家工程實驗室217個。
?。ㄋ模﹦撔禄盍Ω傁啾虐l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廣泛開展?!按蟊妱摌I、萬眾創新”極大激發了全社會的創業創新熱情,各類市場主體蓬勃發展。2018年,我國日均新設企業1.8萬戶,加上個體工商戶等各類市場主體日均新增5.9萬戶。截至2018年底,全國各類市場主體已達1.1億戶,越來越多的創客、愛好者以及普通民眾參與到創業創新的大潮中來。
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全面增強。各類企業作為科技創新投入和產業化活動的主體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2017年,我國研發經費中企業資金達到1.35萬億元,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的76.5%。據對74.9萬家規模以上企業開展調查,有29.8萬家當年開展了創新活動,占比達39.9%。截至2018年底,我國已累計認定國家級企業(集團)技術中心1480家。創新能力已成為各類企業發展壯大的核心競爭力。
區域創新梯次聯動。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區域創新發展的主陣地。高新區數量已由1990年的27個發展到2018年的168個,區內企業數由1600家增加到11.7萬家,實現了與國家創新城市、自主創新示范區互動互補、互聯互通。此外,上海、北京兩個全國科創中心建設深入推進,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安徽合肥三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各具特色。千年大計雄安新區將引領中國創新發展的新高度,成為繼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外又一區域創新的典范。
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加快發展??萍俭w制改革活躍了技術市場交易,極大促進了科技創新資源合理利用和成果轉化。2018年,全國技術市場成交合同41.2萬項,涉及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咨詢和服務等方面,成交總金額達17697億元,是1991年的186倍。在改革中應運而生的各類孵化器、加速器、眾創空間等科技中介組織如雨后春筍。截至2018年底,經國家備案的眾創空間達1952家,各類科技孵化器、加速器逾4800家,為各類創新主體提供融通合作的平臺。
?。ㄎ澹┲我I作用顯著增強
科技創新提供專業服務。隨著科技不斷進步,我國在質檢、氣象、地震、海洋和測繪等領域提供的專業技術服務水平逐年提高。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有檢驗檢測機構36327家,共有產品質量、體系和服務認證機構484個,已累計完成對63萬家企業的認證。2018年,全國氣象觀測站點達到67069個,全年發布預警信息25萬余次,氣象預報預測準確率穩步提升;全國共有海洋觀測站(點)124個,測繪部門公開出版地圖1928種;全國共有各類科技館800余個,每年為6000余萬人次提供科普服務。
科技創新優化產業結構。我國經濟正處于增速換擋、結構優化、提質增效的關鍵期,高技術制造業呈現出持續向好的發展態勢,成為帶動工業轉型發展的重要力量。2017年,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5.9萬億元,比2012年增長55.8%。高技術制造業的較快發展得益于研發投入的不斷增加。2017年,高技術制造業研發經費為3183億元,比2012年增長83.6%,年均增長12.9%,比同期工業年均增速高2.1個百分點;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為2.0%,是工業平均水平的1.9倍。
科技創新提升供給質量。技術革新為企業不斷進行新產品的開發創造了條件。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逾四成開展了技術創新活動,共實現新產品銷售收入19.2萬億元,比2012年增長73.3%;新產品銷售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為16.9%,比2012年提高5.0個百分點。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研發項目中,以開發全新產品或者改進產品功能質量為目標的項目占比達到82.4%,“中國制造”正升級為“中國智造”??萍紕撔鲁蔀楦纳乒┙o質量、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手段。
科技創新助力發展新動能。隨著“互聯網+”深入開展,基于移動互聯、物聯網的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成為我國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的有力支撐。大數據、云計算應用不斷深化,以5G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走向實用,催生出一大批大數據企業、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電子政務、信息惠民、共享經濟、平臺經濟迅速興起,大力提高了政府治理水平和民眾獲得感??萍紕撔乱I新動能發展,開辟了經濟增長的新天地。
70年來,中國科技事業走過不平凡的發展之路,印證了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這一顛撲不破的真理。黨的十九大將科技創新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對新時代如何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指明了突破方向、提出了具體任務、剖析了薄弱環節,使廣大科技工作者倍感振奮、使命光榮。藍圖已經繪就,蹄疾還需步穩。我們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定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鼎力傳承老一輩科技人攻堅克難、敢為人先的拼搏精神,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勠力同心,奮勇突破,為建成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而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