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東風送暖,春回大地。3月,一年一度全國兩會召開,共商發展大計,舉國高度矚目。
解決“新官不理舊賬”、消除奇葩證明、緩解“大城市病”、嚴懲暴力傷醫、治理校外托管亂象、提速降費……每年兩會,總有一些話題“脫穎而出”,引來廣泛熱議。
今年兩會哪些話題最熱、網民最關心?人民網將充分運用大數據作為參考依據,捕捉兩會熱點,解讀背后世情。
“兩會熱1℃”系列報道,帶你到兩會熱點里面瞧門道。
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中心3月11日上午舉行記者會,科技部部長王志剛等就“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仰望太空,“悟空”正在遨游,每天都在捕捉暗物質粒子碰撞并湮滅后留下的蛛絲馬跡;俯視深海,“科學”號成功探秘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采集到大量深海巨型及大型底棲生物樣品……中國人正以空前的行動力,向人類未知的領域進發。
細數近年來我國重大科學發現,擁有強大、先進的科研儀器——尤其是大科學裝置,越來越成為必要條件。“重大突破科研儀器先行”,這在全球科技界早已形成共識。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支持力度,強化原始創新,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騰訊指數顯示,“創新型國家”是兩會期間微信公眾平臺熱點話題之一。
“真正的大國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大科學裝置,將大幅提升我國基礎研究水平和原始創新能力,下好“先手棋”,勇闖“無人區”,夯實世界科技強國建設根基,再攀科技創新高峰。
世界一流科研成果的“催化器”
大科學裝置對于催生世界一流科研成果有多重要?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原主任吳季曾有過一番調研。
“100多年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成果,大概1950年以前,只有1項來自大科學裝置。到1970年以后,就有超過40%來自大科學裝置,比如天文望遠鏡或者科學衛星、加速器等等。到了1990年以后,這一比例高達48%。”吳季說。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大科學裝置建設上多點發力,為開展世界級科學研究奠定重要物質技術基礎。
2016年9月25日,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在貴州平塘的喀斯特洼坑中落成啟用。在經過兩年的緊張調試后,實現了跟蹤、漂移掃描、運動中掃描等多種觀測模式,數項關鍵指標超過預期。
在合肥,我國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中文名為東方超環,簡稱EAST)在全球首次實現穩定的101.2秒穩態長脈沖高約束模等離子體運行,創造新的世界紀錄。這表明我國磁約束聚變研究在穩態運行的物理和工程方面將繼續引領國際前沿。
2017年9月27日,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在合肥通過國家驗收,我國成為繼美、法、荷、日之后第五個擁有穩態強磁場的國家。據介紹,有了強磁場,不遠的將來可能就會出現新的核磁共振技術、新的產業材料、新的腫瘤藥物等。
近年來,安徽探索在科技前沿,瞄準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克難。今年兩會期間,安徽省科技廳副廳長羅平代表建議,安徽下一步要充分發揮大科學裝置集中優勢,加大原始創新成果的有效供給。
再看上海,以張江實驗室為依托,上海光源、蛋白質基礎設施、軟X射線、硬X射線等一批大科學設施已建成或正在建設,形成全球光科技領域規模大、種類全、功能強的大科學基礎設施群之一。
今年2月初,位于廣東東莞大朗鎮的中國散裂中子源完成首輪運行。作為全世界第四臺散裂中子源,該科學裝置在2018年8月通過驗收并正式運行,為材料、生命和能源等科學領域的突破提供了重要手段。
“省科技廳將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投入力度,加快在粵大科學裝置集群、省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等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廣東省科技廳廳長王瑞軍代表在今年兩會期間表示。
高科技企業轉型升級的“助推器”
目前,我國已建成大科學裝置22個,即將新增16個。大科學裝置的建設得益于中國工業、制造業等的高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業已發展成為驅動全球工業增長的重要引擎,中國制造業的規模、國際競爭力和科技含量有了質的飛躍。去年我國工業增加值規模首次超過30萬億元,制造業總量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高能物理所所長王貽芳看來,大科學裝置的建設不同于簡單的房屋建造,建設本身也是科研的過程,能考驗和提高國家的工業制造能力。
FAST便是工程技術發展的“中國奇跡”。FAST副總工程師李菂曾說:“FAST建設中需要用到很多新技術,以前掌握這些技術的發達國家對中國實行封鎖,如果沒有中國工程技術的發展,FAST不可能完成。”
大科學裝置的建設往往需要特殊材料和新型工藝,而這些材料和工藝大多只能靠自主研發。如果中國工業水平和制造業能力難以支撐,再好的科學設想也只是“紙上談兵”。
中國科學院院士崔向群表示,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的建設也得益于我國國力的增強和工業基礎的提升。國內一些特殊材料生產企業、造船廠、軸承生產企業、玻璃生產企業等都做出了貢獻。
相對應的是,大科學裝置建設中研發的新技術成果又被廣泛應用在其他重大工程中,反作用于國民經濟發展。
李菂曾介紹,FAST在建造過程中突破了很多技術瓶頸,這些技術應用于其他工程中,比如抗疲勞索網技術及索網工程管理就用在了之后的港珠澳大橋建設中。
“大科學裝置,往往瞄準國際最先進水平,對制造工藝有著極嚴苛的要求,對企業是一個十分難得的提高技術水平的契機。”崔向群認為。
據人民日報報道,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曾進行過一次改造,聯系了當年參與建造的廠家,不少參與項目的職工現在已經是企業領導。他們都表示當年對撞機的建造對于企業自身生產工藝帶來很大提升。
“自由電子激光設備招標時,很多分布于長三角的企業都來投標,關鍵設備絕大多數實現了國產。”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東此前介紹,波蕩器、直線加速器等主要設備還實現了對外出口,不少外國同行愿意要中國的技術設備。
高層次創新人才培育的“孵化器”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大科學裝置的建設,直接帶動了科研人才的匯集。
很多人聽說過“哈佛八劍客”的故事。從哈佛大學歸來的八位博士后王文超、張欣、王俊峰、劉青松、劉靜、張鈉、林文楚、任濤,選擇從波士頓扎根安徽合肥“科學島”,是因為這里有他們得以施展才華的舞臺——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中心。
“強磁場有強魔力。”中心副主任王俊峰道出了大家的心聲。組建以來,這支團隊依托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的一流研究條件,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在蛋白質結構生物學,磁生物學,藥物學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
據上海光源中心主任趙振堂介紹,上海光源不僅承擔起解決重大科學難題的重任,為上海吸引集聚國際頂尖人才,也為中國培養了年輕一代的光子科學優秀人才和未來科學家,支撐著中國光子科學的創新發展。
人是科技創新最關鍵的因素。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指出,充分發揮國家大科學裝置與平臺的集群優勢,以提升人才隊伍質量、優化人才隊伍結構為重點,在全球范圍內吸引一大批高端科技人才。
正是看到了大科學裝置對于人才的吸引力,山東省委常委、濟南市委書記王忠林代表在今年兩會上建議國家對山東予以傾斜,支持山東承接大科學裝置、國家實驗室,特別是支持濟南建設國家人工智能大科學裝置和國家量子技術大科學中心,創建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
另一方面,作為大量高技術的集成,大科學裝置對實驗技術保障人才也提出很高要求。多位專家提出,打造一支服務科研的工匠隊伍,保障大科學裝置更好地發揮作用,把技術服務人員放到與科研人員同等重要的位置。
用好大科學裝置,人才待遇很重要。去年10月,科技日報一篇名為《“中國天眼”10萬年薪難覓駐地科研人才》的報道刷了屏。有評論由此建議將大比例的人員經費納入大科學裝置的建設經費中,進一步優化人員經費投入機制,為科研人員提供有尊嚴的薪酬待遇。
“科技創新本質上是人的創造性活動。”李克強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員,賦予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策權。
值得關注的是,報告中首次提出的“開展項目經費使用‘包干制’改革試點”迅速引起科技界的“點贊”,認為給科研人員真正松了綁。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在兩會記者會上表示,試點將選擇一些基礎研究定額補助項目,在科研管理規范、成果顯著、隊伍口碑良好的單位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