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華不老 濤聲依舊 —— 劉希濤歌詞作品賞析
最近,從《靜安報》、《江都日報》等新聞媒體中,讀到了劉希濤老師的一些新詩作。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仍然詩情澎湃、詩興蔥翠,令人敬佩!
劉希濤老師,一位曾以“鋼鐵詩人”之美譽而蜚聲詩壇數十載的當代著名詩人,在一頁頁日歷翩翩飛進公元21世紀時,他以一首優美動人的歌詞《康定老街》作為“見面禮”,步履輕盈地踏進了國內歌壇,并在歌詞界引起了一陣不小的轟動,同時也贏得了眾多曲作家的青睞。據不完全統計,歌詞《康定老街》在國內最具權威性的音樂刊物《歌曲》2004年第5期上問世后,短短半年時間內就有30多位曲作家為它插上了音樂的翅膀,《歌曲》雜志在半年內兩次刊用了不同音樂版本的《康定老街》(還有《詞刊》和《詩刊》,也是濃墨重彩地推介此詞)。由此可見,劉希濤老師的歌詞創作,同他的詩歌創作一樣,其作品在上海、在全國均占有了輝煌的一席之地。
與劉希濤老師相識多年,也曾與他在《城市導報》社一起共過事。所以,他的很多詩作和詞作,筆者常得以首先拜讀。其實,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起,劉希濤老師也來了個瀟灑轉身,從一位鏗鏘作響的“鋼鐵詩人”轉身為含情脈脈的“愛情詩人”,他的詩歌創作,基本上以“情”為基調,以“愛”為主線,從不同側面、不同視角歌頌了一派風和日麗、吉祥和諧的社會景象,而他的詩歌集《愛情恰恰》,就是一份他從“鋼鐵詩人”成功轉身為“愛情詩人”的最好佐證。
進入詞界后,劉希濤老師的歌詞創作,仍然奉行以“愛情”作為作品主線的創作風格,用清新的詞匯和動聽的語言,把描繪和反映國人對祖國的愛戀、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作為作品的正能量。筆者的這一論點,在他出版的歌詩集《康定老街》中可以找到相應的答案。
閱讀劉希濤老師十多年來所發表的歌詞作品,從三個方面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也是他歌詞創作三個靚麗的特色。
特色之一:詞匯優美,情感豐沛。閱讀劉希濤老師的歌詞作品,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作品詞匯的情感色彩十分優美,無論是對山水的描繪,還是對人文的抒懷,其作品的遣詞造句,都充滿了作者對所歌頌之對象的滿腔情愛,而這種情愛的表現不是在辭藻上濃妝艷抹、披紅掛綠,而是發自內心的真誠贊美或激情呼喚。如2006年第3期《上海歌詞》曾發表了劉希濤老師的一首歌詞《西施,我來看你》:
你站在合歡樹旁/秀目含情,臉兒微揚/清澈的江水在你腳下流淌/翠翎小鳥在你身邊梳妝/你的姿容曾讓多少詩人沉醉/你的春色曾令多少英雄向往/哦,西施,美麗的西施/今天,我要為你歌唱,為你歌唱//
你不是高樓閨秀/農家村姑,秀美端莊/南飛的群雁為你落翅/水中的游魚向你張望/你的美麗曾讓一個民族增色/你的笑容曾令一段傳說生香/哦,西施,美麗的西施/今天,我要為你歌唱,為你歌唱//
眾所周知, 西施是我國古代四大美人之首,有“沉魚落雁”之傳說。如何來贊美和歌唱西施的美貌,在當代的詞界,敢于碰及這樣冷僻題材的人可謂鳳毛麟角,但劉希濤老師寫了,而且寫得很巧妙,他沒有直面,也可以說是難以直面去描繪西施的“沉魚落雁”之美,而是借用兩個“曾讓”和兩個“曾令”,將西施的美貌充分地展露出來:你的姿容曾讓多少詩人沉醉/你的春色曾令多少英雄向往/你的美麗曾讓一個民族增色/你的笑容曾令一段傳說生香/。作者通過借用“詩人沉醉”、“英雄向往”、“民族增色”、“傳說生香”四個角度,把西施的美貌很自然地融進祖國的山水美,融進中華的民族美。所以,作者也情不自禁地從心底里涌現出對西施為之歌唱的激情。
著名音樂文學評論家許自強老師在他的《歌詞創作美談》一書中對情感色彩的美是這樣敘說的,他說:“歌詞的情感色彩更有審美價值。這種色彩并非生活中的真實色彩,而是藝術家將自己的情感投射于某一對象,給它染上相應的主觀色彩,或者借助于景物的自然色彩加以夸張、變形,用來寄托自己的情感。”劉希濤老師在歌詞創作中,很善于“借助于景物的自然色彩加以夸張、變形,用來寄托自己的情感”,如作品《康定老街》、《美人走過的地方》等等,可謂舉不勝舉。
特色之二:意象描敘、精妙精彩。著名詩人艾青先生在他所著的《詩論》一書中,對“意象”是這樣解釋的:“意象是純感官,意象是具體化了的感覺。”所以說,作者在進行歌詞創作時,一旦捕捉住“意象”,就會將意象以真實、鮮明的情節呈現于讀者或聽者面前。《詞刊》曾在2007年第9期上,發表了劉希濤所創作的歌詞《烏鎮》:
小橋流水/斑駁苔痕/烏鎮是一支橫笛/吹出悠悠的古韻//
青石長街/黑漆大門/烏鎮是一本厚書/讀出歷史的幽深//
哦,烏鎮,烏鎮/茅盾先生的故居/江南的一顆明珠/多的是厚重/少的是脂粉//
烏鎮,一座坐落在浙江桐鄉的小鎮,肯定有不少人朋友們去游覽過。然而,能以一首短小、精致的歌詞,用短短的幾句描述和比喻,將這座江南小鎮的古典、幽深、厚重、神韻,傳神般地描繪出來,確是需要有很深的創作功底和豐富的意象造詣才能寫得出來。而劉希濤老師做到了!我們來聽聽著名歌詞評論家吳廣川先生對這首《烏鎮》的贊譽:“把烏鎮比作一支橫笛,一本厚書,這兩個意象準確、生動而形象。這首帶有古典韻味的詞,若配以帶有江南特色的音樂,可能會成為一首極富有特色的水鄉歌曲,給人一種高雅的藝術享受。”
在劉希濤老師的歌詞作品中,以充滿準確、生動而形象的意象描敘,能給人感受到對高雅藝術作品的享受,可謂不知凡幾,如《初夏的風》、《致祖國》、《心事泡在雨天里》等等。慢慢地欣賞、細細地品味,認真地琢磨劉希濤老師歌詞作品中的意象描敘手法,對學習歌詞創作的人來說,一定會事半功倍、得益匪淺的。
特色之三:作品畫面,感染力強。眾所知曉:電影、電視可以運用特寫鏡頭,戲劇、舞蹈可以借以舞臺布景,曲藝、小品可以通過肢體表演等,將作品的主題內容直白地表現出來,給觀眾以清晰、美觀、一目了然的畫面感。而歌詞作品卻很難運用這些技術或技巧來表現和反映作品的內容及主題,因此,如何運用原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詞匯,創造出符合歌詞主題的畫面感來增強作品對讀者或聽者的感染力,這是歌詞創作中應該引起注重的一個課題。
劉希濤老師的歌詞作品,因為詞匯情感色彩優美、意象表現力精彩,所以在閱讀他的歌詞作品時,往往就會使讀者在腦海中產生出一幅幅活靈活現、楚楚動人的精彩畫面,而這種畫面又不斷地隨著作品內容和詞匯描敘的變化而時時地更新,給讀者創造出一種身臨其境、親身體驗、善于遐想的感覺和親和力。請欣賞劉希濤老師的歌詞《海望》:
暮色,幽藍幽藍/她款款地走向海灣/一身潔白的衣裙/飄起一角海的蔚藍//
她在一塊礁石上坐下/抱住雙膝、極目海天/海風銜走她的思念/海浪撥動她的心弦/那藏在沙巢里的小蟹/在她的腳下,鉗來惆悵一片//
暮色,幽藍幽藍/她遙望遠處的歸帆/腳下,潮聲喧響/天邊,月兒圓圓//
當我們在閱讀這首歌詞時,腦海中自然而然地就會展現出“暮色中的海灣、身穿白色衣裙的姑娘、沙灘中爬行的小蟹”等等帶有動感的畫面,這就是作品中優美詞匯、精彩意象所賦予讀者的自然想象力,閱讀這樣能撥動心弦的歌詞作品,難道不是一種美的享受嗎?!
任衛新先生對歌詞創作曾經總結過16個字,即“短而不短,淺而不淺,白而不白,滿而不滿。”筆者認為這是經典之語。在閱讀劉希濤老師的歌詞作品時,也能感受到有這16個字的自如運用和亮麗體現。
而今,劉希濤老師已邁入古稀之年,但仍然是風華不老、筆耕不綴、濤聲依舊,對歌詞創作的熱情勝似當年,正如他在2009年發表的一首歌詞中寫道的那樣:“情,依然滾燙/愛,依然年輕。——《愛,依然年輕》”。盼望劉希濤老師能有更多、更美的歌詞呈現于詞壇,我們會《細細讀你》。
本文編輯:黎指寒 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