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图片/性插影院/亚洲视频不卡/麻豆电影观看

聚焦“四個面向” 中青年成上海創新“頂流”

2021-12-2 17:49  |  來源:上海市人民政府

??2020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12月1日舉行,共授獎281項(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獲科技功臣獎,10人獲青年科技杰出貢獻獎。

??在本年度科技進步獎中,產生了兩項特等獎。至此,上海市科技獎特等獎自2012年設立以來已經頒出了12項。其中,1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3項面向國家重大需求,8項面向經濟主戰場,還有2項同時也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從高等級獲獎項目來看,上海科研力量更加聚焦“四個面向”,科技創新策源功能不斷增強,協同創新效應凸顯。

??據市科技獎勵中心分析,2020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呈現三大特點:一是發揮科技獎勵激勵導向作用,及時開展科技抗疫成果獎勵;二是持續加大對源頭創新成果的激勵,基礎研究類獲獎成果占比上升;三是獲獎項目凸顯“四個面向”,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

??兩個特等獎有一項出自“抗疫”

??榮獲上海市科技功臣獎的葛均波長期致力于推動我國重大心血管疾病診療技術革新和成果轉化,創造了多個心臟病領域的“中國第一”和“世界第一”,在國際上首創“逆向導絲技術”,攻克了復雜冠脈病變介入治療的“最后堡壘”;他帶領團隊十多年不輟鉆研,研制出國內首例生物完全可降解支架,并于去年獲批上市;他發起成立醫生創新俱樂部,集結全國創新力量,為中國醫療注入更多“硬核實力”。

??去年,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來襲,科技成為戰勝疫情的關鍵利器。2020年度上海市科技獎評選專門設立“新冠疫情防控”評審組,申報項目涉及快速診斷、系統防治、應急藥物、醫療器械、科學普及等,兩個特等獎中的一項便出自“抗疫”。

??由上海交大聯合騰訊等單位共同完成的“面向復雜場景的人物視覺理解技術及應用”提出了面向人物的圖像視頻結構化分析創新理論方法,構建了跨時空多模態的全流程人物特征理解技術體系。研究團隊獲發明專利授權165項、軟件著作權15項、國際國內標準9項,系列技術18次刷新世界紀錄。截至去年底,他們研發的國內首個健康碼已累計“亮碼”超過200億人次,覆蓋10億人口。

??另一項特等獎是由上港集團聯合同濟、上海交大、振華重工、中交三航院等單位完成的“洋山四期超大型自動化集裝箱碼頭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該項目通過在生產管控系統、工程設計、智能裝備等方面的研究,建成了目前全球規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洋山四期碼頭,勞動生產率是傳統碼頭的213%,碼頭作業實現零排放。項目成果已在14個國內外碼頭中應用,體現了“中國智造”的實力。

??20%高等級獎項來自基礎研究

??基礎研究是實現“從0到1”顛覆性成果的源頭。本年度85項高等級獲獎項目中,有17項為基礎研究,涌現出一批突破性原創成果,其中生命科學和工程與材料學占比最高。在自然科學一等獎項目中,復旦大學張遠波團隊發現了新型半導體材料二維黑磷,開辟了一個全新的半導體研究方向;“G蛋白偶聯受體結構與功能的系統性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相關重大疾病發病機理,支撐精準藥物設計。

??據統計,上海科技獎獲獎成果中基礎研究類占比從2018年度的9.7%上升至2020年度的17.1%,本年度自然科學獎和技術發明獎的獲獎比例占獲獎總數的近1/3。

??唯有厚積才能薄發。本年度獲獎項目的平均研究周期為8.53年。其中,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和科學普及獎獲獎項目的平均延續時間分別為9.49年、10.36年、8.88年和5.40年。

??70%獲獎項目完成人是中青年

??兼顧經驗傳承與創新活力,中青年人才正成為上海創新的“頂流”。本年度獲獎項目團隊普遍呈現出“領軍者四五十歲,科研主力三四十歲”的人才結構。項目第一完成人八成處于40-60歲;成果全部完成人中,30-50歲的中青年占比超過70%;有45位項目第一完成人是80后。

??與此同時,企業牽頭獲得高等級獎項的數量也呈逐年上升態勢。2020年度有10家企業成為高等級獎項的第一完成單位,高于2019年度的6家。78.8%的技術發明獎項目、69.6%的科技進步獎項目有企業參與。在科學技術普及獎中,企業參與比例達到40%。

??在本年度269個獲獎項目中,平均每個獲獎項目有3.1個完成單位參與,獲獎項目的“混搭指數”逐年升高。來自市科技獎勵中心的數據顯示,2016年度,49.8%的獲獎項目由多性質單位合作完成,本年度,這一數字上升到了57.6%。其中,有外地單位參與的項目占獲獎總數的40.1%,較2016年度上升了10.8%。協同創新項目中,分布于長三角的合作單位最多,展現出創新格局上的長三角一體化進程。


責任編輯:沈彤        楊博
新聞熱線:021-61318509
注:本網發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凡本網轉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文件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
0

掃一掃上 海文藝網

掃一掃 上海文藝網微信

上海文藝網客戶端
上海文藝網手機
文藝電臺客戶端下載
責任編輯:沈彤
電話:021-61318509
郵箱:bjb@shwyw.com
廣告投放聯系方式:021-61318509 郵編:201602 上海文藝網總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藝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嚴禁一切有損本網站合法利益的行為, 所有用稿為公益交流。請嚴格遵守互聯網絡法制和法規、轉載稿件如有異議立即刪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區樂都路358號云間大廈15樓1503室 版權所有 滬ICP備13019820號-1 滬ICP備13019820號-5 工商電子營業執照 20160406145114127 滬公網安備 310117020054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