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軍萬馬”,千百年來,看戲、聽戲、唱戲,已融入中國人的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構成了中國社會一道獨有的文化風景線。在戲曲的百花園中,各個地方戲曲姹紫嫣紅,風采各異,有深厚的文化意涵和較高的學術價值。
九月,茸城將迎來“戲曲新風貌 筑夢新時代——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九城市民營劇團優秀劇目交流演出”活動。
品讀中國故事,領略戲曲之美,感受家國情懷。交流演出將于2019年9月10日至9月21日在上海松江隆重舉行,匯集了嘉興、杭州、金華、蘇州等G60科創走廊九城市共13家民營劇團進行交流演出,其中包括五臺大型原創劇目,集中了滬劇、越劇、婺劇、廬劇、錫劇、黃梅戲、皖南花鼓戲等七個劇種,共十三臺經典薈萃的優秀劇目。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揭開它們的神秘面紗吧。
合肥
合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以“三國舊地、包拯故里”聞名于世。流行于合肥的廬劇是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本次交流劇目:古裝廬劇《三孝口》由合肥雨中語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這是廬劇首次登陸松江。該劇講述了一位繼母和三個孩子之間由誤會到和諧相處,最后相互舍命相救的感人故事,弘揚了孝道文化。據悉,該劇共投入120萬,日前在安徽省大劇院公演。
嘉興
嘉興,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美譽。鈸子書是江南吳語區特有的地方傳統曲藝形式。據《松江縣志》記載,形成于清道光年間,現今主要流傳于浙江平湖一代。平湖市鳳華鈸子書藝術團成立于2017年,創作編排了《改革開放四十年》《十九大譜新篇》等鈸子書;同時也排演了《梁山伯與祝英臺》等經典傳統越劇,積極打造文藝精品。
金華
金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婺劇以金華地區為中心,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金華市青年婺劇團創建于1994年,代表性劇目有《楊門女將》、《三清梨花》等。婺劇《小宴》是該劇團發揮專業優勢,對傳統文化進行繼承和創新,展現新時代青年人飽滿的精神狀態和砥礪前行的昂揚斗志。
蘇州
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人間天堂”的美譽。錫劇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太倉市香塘錫劇團創建于2011年,代表劇目有《珍珠塔》、《夜明珠》等。大型現代錫劇《沙家浜》是一個有著時代情結和印記,一部真實反映在抗戰時期英勇的新四軍和以沙家浜為代表的廣大蘇南人民共同譜寫的一曲英勇頑強,不屈不饒的軍民魚水情的壯美贊歌。
湖州
湖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發源于浙江的越劇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湖州“吳興之星”越劇團成立于2012年,《五女拜壽》是她們首演劇目。近年來相繼復排了多部經典傳統大戲和三十幾出折子戲,得到了廣大觀眾的高度贊譽。本次交流演出的劇目為越劇《王老虎搶親》。
宣城
宣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文房四寶之鄉。皖南花鼓戲,為安徽五大劇種之一,以寧國一帶最為盛行。寧國市常春戲劇藝術有限公司是在寧國市劇協皖南花鼓戲研究會的基礎上設立的實驗性演出團體。演出劇目《爸爸抱我過去》、《山城志愿者》、《媽媽的布鞋》、《巡察組來了》、《水文小站》均為原創小戲。
蕪湖
蕪湖,近代為“江南四大米市”之首。黃梅戲是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蕪湖縣黃梅戲劇團自1989年成立以來,演出了《女駙馬》、《天仙配》等傳統劇目,編創《吉祥草》、《巧幫扶》等劇目。新創大型教育扶貧黃梅戲《吉祥草》譜寫了一曲教育扶貧的吉祥之歌。
杭州
杭州,素有“魚米之鄉”、“人間天堂”之美譽。杭州魔森演藝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本次展演由國家二級演員李瓊瑤擔綱出演《對花槍》,為整臺演出增添亮色。
松江
上海,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上海之根”松江,古稱華亭,別稱云間、茸城等。滬劇是上海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上海金楓滬劇團的大型原創滬劇《幸福老人村》取材于松江區葉榭堰涇村,展現了新時代農村互助養老新模式。
上海市松江區九亭鎮九瀚滬劇團的大型原創滬劇《華亭孟姜》,改編自民間傳奇《孟姜女》,劇本獲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資助。
上海華水越劇藝術傳播有限公司的創新版《梁山伯與祝英臺》又一次訴說著梁山伯與祝英臺凄美與浪漫的愛情故事。
上海佳睦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黃梅戲《天仙配·路遇》、《女駙馬·洞房》等經典折子戲專場演出,展示了黃梅戲藝術落戶上海,生根發芽的新成果。
上海王勤滬劇團的大型原創滬劇《遙遙娘家路》是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資助項目,根據“中國好人”馬利軍的先進事跡創作的劇目。
戲曲新風貌,筑夢新時代——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九城市首屆民營劇團優秀劇目交流演出以戲為媒,九城聯動,戲賞江南,各展其美,順應時代呼喚,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