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旅游市場日漸火熱,“邊游邊學”的研學旅游,如何避免“游”而不“學”,近來成為相關各界關注的一個熱點。
研學旅游市場未來有望破千億
4月22日,南京中山小學的學生走進紫金山探險公園,開啟為期一天的研學活動,他們也成為孫中山紀念館和紫金山森林探險公園聯合推出的新研學游項目的首批體驗者。“項目以戶外課堂、體驗探險、參觀場館等多種形式展開,將文化、教育、旅游融為一體,使青少年在體驗游樂中學到知識并感受文化的力量。”孫中山紀念館館長聞慧斌說。
江蘇研學旅游產品越來越豐富、優質。牛首山文化旅游區成立研學游項目部,專門開發研學旅行產品,去年起景區推出“君子六藝”文化體驗課,邀請高校老師、禮儀老師現場授課,今年已成功開設6場,接待中小學生1200多人次。
換上漢服學習傳統禮儀、根據任務卡完成來自“明朝的任務”……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公園銷售部經理張文星介紹,景區自2016年開始涉足研學旅行,目前推出的開筆禮、大報恩寺“博物館奇妙夜”“明朝生存記”等產品深受歡迎。
江蘇目前擁有全國研學旅游示范基地1家、省級研學旅游示范基地52家,全省現有革命歷史類紀念設施、遺址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000余家。豐富的研學旅行資源,為江蘇研學旅行的發展奠定基礎。3月,省文旅廳首次發布包括6個自然觀賞類、20個知識科普類、11個體驗考察類、3個文化康樂類及6個勵志拓展類在內的46條適合江蘇中小學需求的研學旅游產品,“優秀的研學旅游產品,使‘游’‘學’‘研’環節相互關聯彼此滲透,能更好促進省內文化旅游產業與中小學教育相互融合,促使我省研學旅游發展走上快車道。”省文旅廳相關人士說。
業內人士預測,未來3-5年內,研學游市場都會保持30%以上的年增長率,市場空間有望突破千億元。
避免只“游”不“學”
定制旅游產品興起
“不就是讓孩子出去玩兒嘛!”類似質疑“研學旅游”的聲音一直存在。南京某旅行社負責人坦言,這種“刻板印象”是早幾年低質、不規范的研學游“噱頭”造成的,“當時,‘研學游’更多停留于表面形式,基本上就是去國內外著名大學逛逛,拍拍照片。”
如今,走馬觀花式游學被冷落,真正“有干貨”的行程贏得市場。攜程游學平臺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攜程平臺,NASA太空營、野生動物保育研究等出境研學游產品,以及沙漠穿越、博物館之旅等實踐體驗性較強的國內研學游產品受到追捧。
金陵中學高三學生黃雨涵曾經參加學校組織的研學旅行,來到安徽績溪。他們參觀當地的制墨廠,體驗做宣紙的過程,來到績溪縣坎頭村,在烈士紀念碑前掃墓宣誓,學習獨具特色的黃梅戲。
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初二學生黃翰之去年寒假參加德國研學旅行。“德國從初中開始就有很多職業體驗課,我們在當地參加木工、服裝設計、繪畫等六七個職業體驗,讓我認真思考起自己的未來。”黃翰之說。
對標國內外好的研學游項目,如何進一步提高省內研學旅游的質量,推動研學旅游產品更加精細化、市場化和專業化,依托資源定制產品是個好出路。
“大運河申遺成功后,我們及時推出中國運河江南游學之旅,很受市場歡迎。”省中旅公司游學中心總監金洪陽介紹,該項目邀請揚州大學等高校專家講述水利知識,邀請大運河申遺辦工作人員講述申遺過程,當年就吸引2000多名港澳學生報名參與。
乘游輪遠眺閱江樓,探索江豚身影,傾聽渡江戰役動人故事……不久前,南京市整合長江及沿岸文旅資源打造的長江主題研學旅游線路首發,首次結合沿江資源打造精品長江特色研學線路。
研學課程設置
還待精致開發
如何讓中小學生游有所學、學有所用?針對研學旅行市場存在的產品設計不夠科學化、課程化等瓶頸,江蘇各界展開積極探索。
不少學校著手充分發掘校外教育資源。南京中山小學校長莊永洲介紹,該校整合自身校園文化及學校周邊中山陵、植物園、明城墻、南京博物院等景區資源,打造“中山故事園”課程群建設,形成包括中山小導游課程、中山小志愿者課程、中山科技小工坊課程等主題課程,讓學生在行走與實踐中學習科學、人文知識。
很多博物館推出研學旅游項目,像中國科舉博物館推出“小小狀元郎”“雕版拓幸運,非遺帶回家”等系列研學課程,受到廣泛好評。南京出版社推出“我的研學之旅”叢書,其中“樂游玄武湖”篇章已與讀者見面,手繪封面、圖文并茂的內容搭配精心設計的“我的研學筆記”,引導學生們在玄武湖展開課外實踐。
研學課程即將納入中小學教育體系,聞聲而動的相關景區躍躍欲試。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的李玲教授提醒,很多開展研學旅游的景區在臨時組建團隊的過程中,往往忽視輔導員的自身素質,因而對于旅行社而言,必須瞄準“跨界合作”。“很多家長擔心旅行社不是做教育的,我們會邀請學校或教育機構的老師來對導游進行培訓,并與教育機構合作開發產品。”湯山國旅商旅部經理趙昕說。
省文旅廳相關人士表示,江蘇還將在研學旅行課程化、基地建設特色化、組織管理規范化、活動評價系統化四個方面下功夫,讓江蘇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更具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