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藝謀看來,“觀念演出”突破了舞臺演出的表演形式,將中國民間藝術與科技元素糅合為一,無法用傳統演出形式進行定義和詮釋。演出本身則不止于視覺藝術的驚奇,希望能在娛樂性之外帶給人們關于科技與人文的深入思考?!艾F在的電影經常會探討科技、人工智能的問題。科技會不會反噬、凌駕在我們之上?人工智能會不會自我思考、自我生存?——這些看似遙遠的問題其實就發生在我們近前。也許我們現在就應該思考,如何讓科技始終服務于人文?!?/div>
在演出中,“人文”的代表便是蔚為大觀的中國民間藝術。張藝謀表示,自己跟團隊人員特意挑選了那些不為人所熟知或瀕臨失傳的非遺藝術,讓那些被遮蔽于主流視野之外的文化遺珍能夠重煥光芒。他還記得在第一季巡演的最后一站廣州站,上臺表演蒙古長調的老奶奶是帶著哭腔唱完整首的。她十分不舍離開現在的舞臺,在此之前很少有人聽她的長調。“所以我也希望《對話·寓言2047》能成為一種寄托,讓更多都市里的人、更多年輕的人欣賞到我們國家珍貴古老的藝術?!?/div>
跨界學習會給電影創作帶來潛移默化滋養
要讓荒腔走板的民歌、大開大合的說唱、無章可循的曲調對接現代化舞臺表演,并不是一件易事。比如,在排練陜北說書與現代舞融合的節目時,舞蹈演員會發現現代舞很難對上陜北說書的拍子,說書的老先生動情時還會停個一兩拍,讓演員們一下子不知怎么跳。為此,舞蹈指揮需精心編排舞蹈,老藝人們則豁出更多勁,對著錄好的歌曲學拍“點”。
張藝謀直言,排演這部劇“其實比拍電影還復雜”,但正是在艱難的磨合之后,無序的混搭變成了有序的整體,并呈現驚鴻一瞥般的瞬間?!拔覀儼言撅L馬牛不相及的東西放在一起,進行一定的安排和節奏的變化,讓二者產生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如何組合這些東西并不是完全設計好的,而是你觀看臺上兩種藝術交接的某個瞬間,會對你有某種微妙觸動,這是整個表演最有趣的部分?!?/div>
從早期電影作品,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杭州G20峰會文藝演出、平昌冬奧會“北京8分鐘”等,張藝謀的跨界經歷十分豐富,試圖在不同領域的融會貫通中尋求創新的藝術表達,以世界語言來表達中國文化的內核。此番,張藝謀同樣從跨界中獲益良多:“這部劇讓我在科技、人文觀念、現代表演的意識上長進了不少。”他表示,跨界的學習會給電影創作帶來潛移默化的滋養,這其中包括對于人生景觀的開拓,而電影本就是講述人生的。自己也會一直保持開放性,“活到老學到老”,不斷解鎖新的藝術成就。
當被問及是否會將對科技與人文的思考延伸到電影創作中時,他爽快地點了點頭:“很有可能。我一直對科幻故事很感興趣。中國目前也進入了科幻電影創作的新時期,我十分期待拍攝傳達深刻理念的科幻故事,但前提是要等到一個好劇本。”(作者:彭丹)
注:本網發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凡本網轉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文件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

掃一掃上 海文藝網

掃一掃 上海文藝網微信
上海文藝網客戶端
上海文藝網手機
文藝電臺客戶端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