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图片/性插影院/亚洲视频不卡/麻豆电影观看

訪著名歌唱家張正宜:老而彌堅的“紅杉樹”

2019-7-18 08:55  |  作者:孔鴻聲  |  來源:上海文藝網


     《律動的歲月》專欄之五:老而彌堅的“紅杉樹”
 ——訪著名歌唱家張正宜
  
  走進張正宜老師家的客廳,即刻就被一股充滿藝術氣息的氛圍所感染:一架黑色的三角鋼琴擺放在客廳的左后方,鋼琴的三角琴蓋上,放滿了張正宜不同年代所拍攝的藝術照、演出照和家人的合影照,每一張照片上的張正宜,都笑得那么甜蜜和愉悅。最引人注目的是左則墻壁上懸掛的兩幅人物油畫,一幅是張正宜年輕時的肖像,身穿V領的藍色嵌花連衫裙,熨燙過的卷發飄披雙肩,雙目神采奕奕,顯得那么青春靚麗。另一幅展現的是張正宜二年前的肖像,一頭齊耳的短發,一張笑嘻嘻的福相臉,鼻梁上架著一副眼睛,身著粉紅色的外衣,一瞧就是位有身份的老人。
  
  張正宜是個很爽快的人,同筆者沒什么多寒暄,就直接進入了采訪的主題。
  
  情系緣牽,豆蔻年華入樂門
  
  從小就喜歡唱歌彈琴的張正宜,15歲那年就考進了行知學校,開始與音樂結下了一輩子的緣分。16歲加入了上海廣播業余合唱團。行知學校畢業班后被分配到榆林區(后劃歸到楊浦區)的一所職工子弟學校任音樂老師。剛解放不久的上海,職工子弟學校其實就是文化掃盲學校,讓那些原本上不起學校的職工子弟開始學習文化。所以,她所教的學生年齡基本上都要比她大。學校很簡陋,所謂的音樂器材也就是一架很舊的風琴,更談不上有什么音樂教室,那個班級要上音樂課了,就讓學校的教工把那風琴搬過去。
  
  1956年的暑假期間,上海廣播樂團招收新團員,職工子弟學校的校長很支持張正宜去報考。因為她本來就是上海廣播業余合唱團的隊員,樂團的許多老師都認識她,因而她很順利地被上海廣播樂團錄取了。可是一直到快要開學了,張正宜還沒有收到上海廣播樂團的錄取通知書,而職工子弟學校又以為她要調走了,也沒有安排她的教學課程,這下可把張正宜急壞了。后經打聽,原來上海廣播樂團的調令早就下發了,不知什么原因在榆林區的相關部門中擱淺了。上海廣播樂團的人事部門也不等榆林區的手續了,就直接把張正宜招入了樂團。
  
  剛進上海廣播樂團的張正宜,主要任務就是參加合唱的排練和演出,經常演出的地方就是上海音樂廳。同時在團內先后向孫經信、黃凜老師學習聲樂。在1959年建國十周年之際,上海廣播樂團與上海音樂學院、上海樂團聯合排練了《十三陵水庫》、《幸福河》等4個大合唱,用交響樂伴奏,由司徒漢等任指揮,在此演出中,張正宜展露出她領唱的才華。
  
  1964年,張正宜被挑選加入了現代舞劇《白毛女》劇組,作為白毛女角色唱段的B角之一(主角為朱逢博),并在北京參加了好長一段時間的演出。回到上海后,有關部門要求《白毛女》劇組加緊排練,準備出國演出。但在最后出國的演員名單中,張正宜的名字被刪除了。因為當時對出國人員的政治要求是很嚴格的,組織上懷疑她的丈夫,原上海廣播樂團的雙簧管演奏員,有里通外國的嫌疑(其實就是認識幾位國外樂隊中的雙簧管演奏員而已),張正宜因此而受牽連,出國演出受阻。
  
  雨過天晴,英姿煥發《紅杉樹》
  
  此時“文革”已經開始了,滯留在樂團的張正宜,一下子變成了無事可做的閑人,這對一位鐘愛唱歌的演員來說,是難以忍受的。真可謂無巧不成書,此時的上海民族樂團時常在社會上演出,但整臺的器樂演奏節目也顯得枯燥單調,想穿插一些歌唱類的節目,因缺少歌唱演員,就到已更名為上海廣播電視藝術團(原上海廣播樂團),把張正宜借調了過去。從借調到上海民族樂團起,張正宜的歌唱事業就基本上以獨唱為主了。
  
  在采訪中,張正宜說起了她在歌唱演出生涯中唯一一次、但又令她終生難以忘懷的“失聲事件”:有一次上海電視臺現場直播她演唱的《南泥灣》歌曲,當時的電視直播就是現場演唱,沒有事先錄制的。“花籃的花兒香,聽我來唱一唱”,她上臺剛唱了兩句,突然間失聲了,怎么也唱不出聲音來。觀眾們只聽到樂隊的正常伴奏聲,能看到張正宜的嘴合著樂隊的伴奏在一張一合著,但就是聽不到她歌唱的聲音,觀眾都以為是電視臺直播出了問題。“演出”完畢后到了后臺,張正宜無聲地大哭起來,她不是擔心自己的聲帶出問題,而是感到太對不起觀眾了。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的訪華之行,使中美之間緊閉的外交大門敞開了,尼克松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加利福尼亞特有的珍稀喬木紅杉樹作為禮物。此時與張正宜同在上海廣播電視藝術團一起工作的著名作曲家沈傳薪,看到這條新聞后,聯想到紅杉樹將落戶西湖邊,以象征中美兩國人民的友誼,心潮起伏,激發他為此要寫一首歌的愿望。經與詞作者史俊和茅曉峰合作,很快就寫出了《紅杉樹》一歌,沈傳薪把譜好的《紅杉樹》第一個就邀請張正宜試唱。從沈傳薪那兒接過歌譜后,那充滿浙江民歌與美國民歌的音樂元素、具有抒情而歡快的舞蹈性節奏的曲調,極大地煥發起張正宜的演唱激情,一首贊美中美兩國人民友好的歌曲《紅杉樹》,一下子就風靡了海內外。在1980年文化部舉辦的優秀歌曲評選中,《紅杉樹》以全票通過,獲得文化部頒發的優秀歌曲獎。張正宜純真、優美的歌聲,也隨著這首歌的傳播而注入廣大聽眾的心田。
  
  月光輕騎,人過中年掌帥印
  
  唱什么歌,抒什么情?這是張正宜很重視的一個問題!她主張用歌聲去滋潤人們的心靈,去贊美火熱的生活。當她得知工讀學校的學生是一些不幸失足的青年,她非常痛心。于是,她深入到學校去給他們演唱《她呀,她》這首歌,用她的歌聲溫潤了一朵朵受傷的小花,感動得學生們都流下了眼淚。
  
  當劉少奇同志平反昭雪的消息傳來,她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深情地唱起了《懷念劉少奇主席》,熱情謳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表達了人民的心聲。她說她的使命就是用一首首格調健康、情趣高尚的歌曲,抒發情感,抒發理想,用歌聲表達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生活的情懷。
  
  上世紀八十年代,一股“個人承包、自負盈虧”的風潮彌漫各行各業,上海廣播電視藝術團受此影響,也搞起了各種小型的演出隊,工資由團里發放,獎金就有各小型演出隊自行解決。在這種情形下,張正宜也受命領銜“招集”了一些人馬,組成了一支“上海廣播電視藝術團月光輕音樂隊”,并開始外出“行走江湖”,“月光輕音樂隊”先后南下廣東、西入四川,挺進河南等地演出,一去就是幾個月,家里人基本上是看不到張正宜的身影。就這樣辛辛苦苦地到處奔波演出,其收入也是微乎其微的,每一場的演出獎金也只有5元錢,對現在的一些“歌星”來說,簡直是不屑一顧。但就是這點“辛苦費”,無論是演唱的還伴奏的演員,對每一場、對每一個節目的演出,仍然是抱著認真負責的態度,從不馬虎對待,可以說,那時的演員素質還是挺高尚的。
  
  通過率領“月光輕音樂隊”的外出演出,不僅充分鍛煉了張正宜吃苦耐勞的意志和與隊員們同甘共苦的精神,也使上級部門更加了解和掌握了張正宜的領導藝術水平。1986年,有關部門正式任命張正宜為上海廣播電視藝術團團長,人過中年的張正宜,開始執掌上海廣播電視藝術團的帥印。
  
  雖然已是一團之長,但張正宜并沒有那種盛氣傲慢的“官架子”,在認真處理好團長位置上那些繁雜的行政事務外,她仍然堅持上臺演出,盡一名演員應有的職責。1988年,正逢張正宜的“知天命”之年,她在美琪大戲院舉辦了自己最后一次“獨唱音樂會”。此時的張正宜已是名聲在外,她的“獨唱音樂會”出現了“一票難求”的局面,據售票處的工作人員告訴她,連大門的玻璃都被擠碎了。不得已,連彩排算起來,她的這次“獨唱音樂會”,連續演出了5場,這在當時的演藝界,也是少有的盛況。
  
  用心耕耘,名師育出眾高徒
  
  “在那金色沙灘上,灑滿銀色月光,尋找往事蹤影……”在靜安區青少年活動中心的劇場里,100多位兩鬢染霜的老人,正在聲情并茂地演唱塔塔爾族民歌《在那銀色月光下》。欣賞著老人們字正腔圓的四聲部演唱,觀眾很難相信,他們中有許多人原來是對聲樂完全“一竅不通”的“樂盲”。而引領他們從認識五線譜上的“蝌蚪文”開始,到目前拿起五線譜想唱就唱的指導老師,就是張正宜。
  
  張正宜的歌喉優美甜潤,演唱起來濃淡相宜、惟妙惟肖、聲情并茂。“含情而不過,微笑又蓄真,嗓音也堪佳,舉止有余音”。這曾是一位老作曲家在一次“上海之春”演出中聽了張正宜的演唱后,激動之余而于當晚寫成贈給她的一首詩。所以說,張正宜是一位深受群眾歡迎的歌唱家。
  
  然而,就是這位在老百姓心中享有盛譽的歌唱家,在1984年她的舞臺演唱事業正如日中天之時,她卻毅然而然地放棄了許多可以外出賺錢的演唱“邀請”,大踏步地走進了“上海老年大學靜安區老年歌唱學習班”,開始了她為老年聲樂施教的拓荒之旅。而這一做,至今已經是整整35年了,還沒有放下她手中的教鞭。
  
  作為國家一級演員、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后又擔任上海廣播電視藝術團團長的張正宜,無論是從她的歌唱知名度或她所擔任的行政職務來說,如要“走穴”演唱或者搞搞音樂“講座”,一小時賺個數千上萬的“勞務費”,可以說是唾手可得。而為老年聲樂教學,一次也就那么幾十元錢的“交通津貼”。但張正宜從不計較,她說:“我不是為錢而來的,我是把老年聲樂教學作為一項事業在用心耕耘的。過去,是我一個人在臺上獨唱,大家在臺下聽我唱。現在我要讓大家一起唱、搞大合唱。”聽課的學生也因有一位教授級的歌唱家教他們聲樂,一個個也學得認真、扎實。
  
        從張正宜的家到靜安區老年大學,要換乘好幾輛車,來來回回路程就要3個小時,但她風雨無阻。2013年,張正宜的膝蓋突然紅腫并有積水,痛得難以行走。當她拄著拐杖出現在課堂上,大家全體起立向她鼓掌致敬。    
  
  2014年,當張正宜在靜安區老年大學為老年聲樂施教滿30年之際,她的100多位學生用一臺“旋歌三十載,晚晴正相宜”匯報歌會,向敬愛的老師送上從教30年的賀禮。張正宜激動地說:“看著學生們在臺上演唱,比我自己在臺上演唱還要開心。”
  
  張正宜所教的老年音樂班,如今已是市、區聞名的合唱隊伍,經常應邀參加各種宣傳演出和演唱比賽,獎牌、獎杯已拿了一大摞。而張正宜也榮獲“上海市首屆老年教育教學十大名師稱號”。
  
  一曲《紅杉樹》曾經讓張正宜紅遍大江南北,人們忘不了她,還想多聽聽她那優美動人的歌聲。但70歲以后的張正宜,已拒絕受邀參加各種演出,她要把自己的夕陽能量,綻放在老年大學的音樂教育上。如今她雖已是82歲的高齡,但老爾彌堅,像一棵堅韌挺拔的紅杉樹,深深地扎根于中國樂壇的沃土之中,把全部精力專心致志地奉獻給自己一身鐘愛的音樂事業。

責任編輯:楊博         沈彤
新聞熱線:021-61318509
注:本網發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凡本網轉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文件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
0

掃一掃上 海文藝網

掃一掃 上海文藝網微信

上海文藝網客戶端
上海文藝網手機
文藝電臺客戶端下載
責任編輯:沈彤
電話:021-61318509
郵箱:bjb@shwyw.com
廣告投放聯系方式:021-61318509 郵編:201602 上海文藝網總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藝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嚴禁一切有損本網站合法利益的行為, 所有用稿為公益交流。請嚴格遵守互聯網絡法制和法規、轉載稿件如有異議立即刪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區樂都路358號云間大廈15樓1503室 版權所有 滬ICP備13019820號-1 滬ICP備13019820號-5 工商電子營業執照 20160406145114127 滬公網安備 310117020054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