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图片/性插影院/亚洲视频不卡/麻豆电影观看

越劇《牡丹亭》的戲曲化追求

2017-2-17 03:30  |  來源:上海文藝網

      作者:謝雍君(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

  一月的京城舞臺上,又見《牡丹亭》,這次是浙江越劇團帶來的音樂詩畫劇,由陶鐵斧改編、導演,廖琪瑛、謝莉莉主演,屬于浙越近兩年盛大推出的新戲。

越劇《牡丹亭》劇照 韓冰攝

  浙越改編演出《牡丹亭》,似乎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新世紀以來,《牡丹亭》的改編、上演幾率相對其他明清傳奇劇目來說更為頻繁,僅昆曲版本,既有全本戲,也有折子戲;既有大師版、青春版,也有南昆版、北昆版、永昆版,且風格各極其妙,氣質迥不相侔,更不用提地方劇種如贛劇、粵劇、婺劇、黃梅戲等演繹過的不同版本。即便是越劇,之前有中國戲曲學院越劇班和芳華越劇團等改編敷演過,連浙越自身,也曾于2004年演出過呂建華的改編本。這些演出版本都會成為觀眾評判浙越新編版是否成功的參考對象。但陶鐵斧似乎并未受以往演出版本的拘束和影響,他集結浙江劇壇有影響、有實力的音樂設計、舞美設計、燈光設計、服裝設計等人才,將詩、樂、畫、舞、光融為一體,以載歌載舞的表演方式,講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至情故事,展現江南越劇的婉麗、典雅和精致,透露出濃郁的詩情畫意,呈現出越劇戲曲化的審美品格。

  所謂戲曲化追求,指浙江越劇團遵從越劇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弘揚越劇古典精神,保持越劇劇種的傳統和江南地域文化特色而進行創作。“戲曲化”一詞,最早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提出,當時劇壇流行的觀點是,淡化戲曲創作的程式性、虛擬性和假定性,向話劇學習,強調話劇式的寫實性,現代戲創作出現了話劇加唱的傾向。針對這一現象,一些專家指出現代戲創作“要在批判繼承傳統戲曲藝術的原則、技巧、手法的基礎上去創新,一定要反對‘話劇加唱’的做法,一定要按照戲曲的規律去寫現代戲”(張庚《論社會主義新時期的戲曲劇目工作》)。30多年過去了,戲曲生態環境發生變化,戲曲創作形式更加豐富多元,但地方戲創作問題重重,仍存在非戲曲化的傾向,地方劇種個性越來越模糊,劇團特色逐漸在丟失。當下重提戲曲化,依然具有現實意義。

  巧合的是,浙江越劇團以演出現代戲為主,與浙江小百花越劇團、杭州越劇院以女子越劇為主,演出歷史劇和古裝戲的創作模式不同,屬于浙江省唯一一家男女合演的越劇團體。其曾因創排《小刀會》《半籃花生》《金鳳與銀燕》等劇目,聲名聞達全國,對推進浙江現代戲乃至全國現代戲的發展發揮過重要而積極的作用。但這種優勢隨著新時期小百花越劇的興盛在逐漸減弱,觀眾對古裝戲和女子越劇的認可,使劇團的發展陷入踟躕不前的狀態。如何重樹“男女合演”這面旗幟,重建劇團特色,成為浙越人思考的問題。移植改編經典劇目,追求創作的戲曲化方向,是他們在強化劇團特色過程中釋放出的新信號。

  陶鐵斧對越劇戲曲化的探索,肇始于曾經為越劇、昆曲演員的雙重身份。他的藝術生涯始于越劇,曾在安吉縣越劇團工作多年,后師從昆曲巾生魁首汪世瑜學習昆曲表演藝術,巾生、冠生皆能在行,主演過《牡丹亭》《長生殿》《斷橋》等劇目,唱念兼擅,表演清新優雅,尤善飾演《拾畫叫畫》中的柳夢梅,灑脫俊雅,獨具風采,贏得行家的肯定和贊許。有意思的是,2009年他被調到浙江越劇團工作,又回到越劇圈內。對越劇和昆曲發展歷史和藝術特性的了解和熟稔,令他重新考量浙越的定位。他意識到,既然男女合演是劇團必須堅持的發展方向,那么,豐富劇團創作能力,提高劇團競爭力,就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越劇戲曲化,可以助推劇團特色的凸顯和提高。這就是陶鐵斧創演越劇《牡丹亭》的出發點,也是觸發他創作沖動的靈感來源。

  越劇《牡丹亭》的戲曲化,表現為對越劇本體的尊重和維護,對傳統戲曲古典精神的發揚。傳承經典文本的詩意性,運用昆曲身段來規范和錘煉演員的表演技能,強調“以簡馭繁”的審美理念,是浙越在探求越劇戲曲化道路上邁出的第一步。為了展現湯顯祖原作的詩意美,新戲的唱詞和念白均采用詩韻化的處理。除核心唱段和重要對白基本保留了原文,如《驚夢》的兩支【山桃紅】和《尋夢》的【江兒水】,其他的唱詞和念白皆依照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比興手法,依從詞變而詩意不變的原則而重新構思,很好地表現出杜麗娘“因春生情”的萌動、尋夢無著的絕望,柳夢梅為愛的癡迷和追夢的執著,營造出越劇版夢幻般的意境。與文本詩化相對應的,是演員表演動作的舞蹈化和程式化,《魂游》《冥誓》里杜麗娘鬼魂、柳夢梅的水袖舞,盡顯傳統戲曲載歌載舞的動人魅力;《驚夢》里的杜麗娘,《拾畫叫畫》里的柳夢梅,每一身段、每一程式都規范地傳承于昆曲,但又富于越劇的節奏和韻律。因陶鐵斧擅演《拾畫叫畫》,他將個人的表演經驗悉數傳授給廖琪瑛,包括謝莉莉飾演的杜麗娘,經過陶導演口傳心授和精摳細磨后,她們在舞臺上的每一眼神、每一轉身、每一停頓、每一起落,都有來歷,都有指向,都有內涵,散發出濃濃的古典氣息。

  向昆曲汲取營養是越劇的傳統,七十多年來,這種傳統一直在延續著、傳承著。上海、浙江的戲校聘請昆曲院團演員擔任越劇班學員的形體老師,越劇院團凡排新戲大多邀請昆曲名家來指導,即為這種傳統在現實中的體現。這次浙越排演《牡丹亭》,也聘請了汪世瑜為藝術指導。但與以往不同的是,陶鐵斧對該劇的文本和演員表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借改編演繹《牡丹亭》之機,向經典劇目求取智慧,向昆曲表演藝術尋獲滋養,通過具體劇目的創作,調控和激活劇團自我生長、自我改造、自我蛻變的基因和活力,從而提高劇團劇目創作質量,提高演員的表演技藝,走一條與越劇創作話劇化的不同道路,在浙江越劇界重樹浙越特色。這是浙越重塑男女合演形象的開始,也是劇團文化自信的新出發。

  “牡丹”恁好,浙越為繼。經過浙越的改編和傳播,承載著古典文學和藝術精華的《牡丹亭》將會被當代更多的觀眾所熟悉和接受,傳統經典文化將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展示和弘揚,從這個角度來說,浙越《牡丹亭》戲曲化的追求與探索,對于其他地方劇團的創作與生產,具有啟示作用。

注:本網發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凡本網轉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文件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
0

掃一掃上 海文藝網

掃一掃 上海文藝網微信

上海文藝網客戶端
上海文藝網手機
文藝電臺客戶端下載
責任編輯:沈彤
電話:021-61318509
郵箱:bjb@shwyw.com
廣告投放聯系方式:021-61318509 郵編:201602 上海文藝網總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藝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嚴禁一切有損本網站合法利益的行為, 所有用稿為公益交流。請嚴格遵守互聯網絡法制和法規、轉載稿件如有異議立即刪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區樂都路358號云間大廈15樓1503室 版權所有 滬ICP備13019820號-1 滬ICP備13019820號-5 工商電子營業執照 20160406145114127 滬公網安備 310117020054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