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青浦正處于從經濟追趕邁向全面跨越發展的時期,經濟發展和城市品質改善相融合,“一城兩翼”布局讓青浦從郊區逐漸轉型為現代化綜合城市,區域影響力、競爭力和吸引力不斷提升。
水面率高達18.55%,上海21個天然湖泊都匯集于此,還是上海飲用水源地……地處黃浦江上游的“滬上水鄉”青浦生態優勢顯著,全域處處可見“百河繞村鎮,千橋臥碧波”的美景。
青浦積極推進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工作,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同時,青浦以建立綠色產業體系為導向,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良性互動。綠色發展之路,在青浦已結出碩果:去年地區生產總值939.7億元,今年有望突破千億元大關。如今,青浦正處于從經濟追趕邁向全面跨越發展的時期,經濟發展和城市品質改善相融合,“一城兩翼”布局讓青浦從郊區逐漸轉型為現代化綜合城市,區域影響力、競爭力和吸引力不斷提升。
凝聚“綠色共識”,實施生態工程
青浦是著名的江南水鄉,水是最大的區情,生態是青浦最大的發展優勢,生態宜居是人民群眾最大的福祉。環境就是民生,青浦固然要發展,但絕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來換取漂亮的經濟數據,這已經成為青浦全區干部群眾的“綠色共識”。
經過一場拆違“攻堅戰”,青東農場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已經完成。根據規劃,這片土地上不但會“長”出一個700畝的開放式綠地公園,還將建成荷塘垂釣、林副采摘、有機集市、文化展示館等一批市民公共服務項目。
全市中小河道綜合整治工作開展以來,青浦確定了68條、109公里整治計劃。根據最新監測數據,59條河道已達標,32條水質連續兩月穩定達標,今年8月底即完成了全年中小河道治理任務。如今,青浦區已通過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驗收,系全國首批、全市首家。
產業升級促進生態經濟發展
青浦牢牢把握生態經濟的本質要求,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構建低碳、高效、包容的綠色產業體系。
目前,青浦三大產業結構比為0.8:48.5:50.7。在第一產業中,青浦大幅提高綠色、有機、生態農業的比例,打造和鞏固本地綠色農產品“金字招牌”;在第二產業中,加快培育、引進、發展新產業、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的“四新”經濟,涉及衛星導航、生物醫藥等29個領域;在第三產業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重點發展商貿物流、電子商務、生態旅游和信息會展。
綠色新興產業的發展不僅能改善生態環境質量,而且能夠培育新的經濟和就業增長點。未來五年,青浦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60%左右,先進制造業增加值比重力爭保持在40%左右。會展商務、北斗導航、民用航空、快遞物流等新興產業平臺正在不斷崛起。
國家會展中心。
青東青西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環境不斷改善、經濟持續發展,正讓青浦百姓獲得越來越多“生態紅利”。
利用淀山湖新城得天獨厚的河網資源優勢,青浦區結合河道綜合整治和新城規劃發展,正在打造環繞淀山湖新城的“環城水系公園”,構建集生態水景、歷史文化、休閑旅游、健身運動于一體的休閑旅游空間。
位于朱家角鎮的張馬村以前是“潮來一片白茫茫,潮去一片爛泥塘”的經濟薄弱村,村民主要靠種植水稻和茭白為生。2014年5月起,張馬村開始“美麗鄉村”建設,從河道整治、道路橋梁修建、環衛設施改造等方面提升村莊整體環境。如今的張馬村已成為全國文明村、上海市美麗鄉村示范村,讓村里的田山歌、搖快船等農耕文化有了與產業互動展示的平臺,農業也從種植茭白發展到規模化種植香草、藍莓、有機水稻等經濟作物,這讓村民感慨,“環境好真的能當飯吃”。
由于地理位置、生態保護政策等原因,青西地區發展一直相對滯后。圍繞提升城鄉一體化綜合水平這一主線,青浦區深化淀山湖新城、青東地區和青西三鎮這一“一城兩翼”功能布局。如今,朱家角、練塘和金澤這青西三鎮聯動開發已拉開帷幕,具體包括青西郊野公園建設、推進新一輪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推進青浦區綜合福利院、朱家角人民醫院二期工程、青西三鎮宅基地歸并置換和城中村改造等一批民生設目。到“十三五”末,淀山湖地區生態建設將取得明顯成效,歷史文化名鎮風貌得到更好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