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燈影變幻中看城市文化軟實力的遞升蝶變
據徐州方面統計,從傳統元宵燈會,到聲光電演繹的現代燈展;從政府統一舉辦燈會,到企業、社區、商場自發組織各類燈會;從古時節日期間的三五日“燈海”,到如今日日燈火通明的城市夜景……燈光,見證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滄海桑田,記錄著一座城市的變遷歷史。
壹
古人無電,燃一盞燈,便是他們主要的照明方式。
馬莊元宵燈會原汁原味保留了我國傳統燈會形式,但如今更多的燈會則展現了傳統藝術與現代技術的結合,擴展了傳統“花燈”的概念。隨著技術的發展,人們將電子、建筑、機械、遙控、聲學、光導纖維等新技術、新工藝用于彩燈的設計制作,把形、色、光、聲、動相結合,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藝術性相統一,讓燈會這門古老的藝術更加絢麗多彩。
春節期間,潘安湖現代燈會就組織了30多組大中型組燈和幾百只工藝燈參展,形成一片規模宏大的彩燈之海,仿若仙境。漫步其間,笙簫管弦之樂盡入耳中,萬紫千紅之光皆收眼底,萬千游人陶醉其中。
燈會的變遷,反映出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提高,也映襯出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而現代燈會所應用的各種技術手段,來源于城市照明工程發展過程中的技術創新和提升。近年來,徐州市大力發展智慧照明體系,依托單燈管控系統實現自動開關路燈、室內操作開關燈、瞬間定位單個故障路燈等智能化操作,讓城市管理體系更加高效、節能。
一項技術,就改變了一座城市的光影;無數技術的更迭,更以浪潮之勢推動整個人類社會的快速前進。
貳
燈光,似乎總是與一座城市的經濟發展密不可分。
十里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宵明。當年漢口開埠后,天下之茶匯聚漢口茶港,古人便是用燈光之盛來描繪繁華之景。
縱觀元宵燈會發展歷史,不難發現,十多年前,燈會原本多由各地政府統一舉辦,每座城市基本上只有一場大型燈會,人們的選擇余地很少;而如今,隨著市場經濟的繁榮發展,不少企業、社區、大型商場都有能力獨立舉辦燈會,無論城鄉居民,都能在家門口觀賞燈會。
這個元宵節,全市各地處處張燈結彩,潘安湖、沙溝湖、蘇寧廣場、萬達廣場、戶部山、龜山探梅園……滿城燈光華影之下,映射出徐州市經濟社會的欣欣向榮之態。
剛剛過去的2017年,徐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605.95億元,增速分別快于全國、全省0.8和0.5個百分點。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向好,轉型升級取得重大進展,新舊發展動能加速轉換,中心城市建設再布新局,雙向開放水平明顯提升,民生建設得到顯著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力度加大,開創了各項事業發展新局面。
叁
暮色降臨,華燈初上。此刻,你若登上云龍山頂俯瞰徐州,便會看到一幅流光溢彩、氣勢恢宏的絢爛夜景。
云龍湖畔,數百座樓宇景觀燈同時開啟,映照湖面粼光剔透。車龍,是流動的光;路燈,是靜止的光;樓宇和住宅中透出明明滅滅的光,一切共同編織出一張璀璨華美的光影巨幕,讓古老的徐州城更顯婀娜多嬌。
燈光,為徐州人書寫了一部滄海桑田的變遷史。
經過多年轉型升級,徐州的城市綜合實力實現跨越式發展。去年6月,國務院批復徐州城市總體規劃,明確了徐州市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定位;隨后,江蘇省委常委會專題研究徐州工作,把徐州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納入全省“1+3”重點功能區戰略;省委省政府專門出臺政策意見予以支持,徐州的發展定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
燈光,印證了徐州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雄厚實力。
在統計學領域,夜間燈光衛星數據已成為監測城市化進程和社會經濟活動的一項重要指標。從美國宇航局(NASA)實時觀測的中國內地城市夜晚燈光分布圖上可以清晰看到,長三角地區是全國夜晚燈光明亮程度和連片性最強的地區,徐州的燈光強度雖然比不上蘇南地區,但在淮海經濟區當屬首位。
當然,對于城市發展來說,燈光只是一個簡單的表象。基礎設施與配套設施的建設,是城市發展重要的硬件條件;而人才、政策、金融、文化等軟實力,將從更深層次影響城市發展的層次和品級。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徐州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