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图片/性插影院/亚洲视频不卡/麻豆电影观看

文脈弦歌丨“殷墟我向往已久”

2024-5-21 16:33  |  來源:央廣網


  兩個多月前,安陽殷墟博物館新館正式開館。遙遙望去,新館造型頗具巧思——鼎形的建筑矗立水畔,古銅色的大門,青銅飾面為幕墻,“大邑商”仿佛從3000年前款款走來。
  

△2024年2月26日,殷墟博物館新館正式開館。
  
  3300多年前,商王朝建都安陽小屯村一帶。隨著商王朝的滅亡,商都逐漸荒廢,變成廢墟被淹沒地下,史稱“殷墟”。
  
  “殷墟我向往已久,這次來是想更深地學習理解中華文明,古為今用,為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借鑒。”2022年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仔細觀摩青銅器、玉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察看商代畜力車實物標本和道路遺跡。
  

△2022年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安陽市殷墟博物館考察。
  
  殷墟遺址位于河南安陽市西北郊,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文獻可考、為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也是中國考古發掘時間最長、次數最多、面積最大的古代都城遺址。2006年7月,殷墟作為中國20世紀百項考古大發現之首,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在殷墟諸多考古發現中,甲骨文是重中之重。
  

△殷墟博物館新館中展有我國博物館現存唯一一件文字鑲嵌綠松石甲骨。
  
  3000多年前的一天,商王帶領他的軍隊浩浩蕩蕩去召塞巡視。他們進入麥山山麓,捕獲到一只長有鋒利尖角的猛獸——兕(sì)。商王對下屬官員“亞”進行了賞賜,并將此事用文字記錄下來,同時鑲嵌上珍貴的綠松石。于是在殷墟博物館新館中,便有了我國博物館現存唯一一件文字鑲嵌綠松石的甲骨。
  
  一片甲骨,一些符號,讓我們觸摸到了3000多年前的中國。習近平總書記在殷墟考察時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為我們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國信史向上推進了約1000年。”
  
  中國信史,記載真實可靠的中國歷史。從120多年前發現的第一片甲骨,到目前的十幾萬片,殷墟甲骨文忠實而嚴謹地記錄了商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方面面。
  
  比如在科學技術領域,甲骨文對商代日食和月食均有明確記載;商代還有較為先進的陰陽合歷歷法,頗有利于農業生產;在醫學方面,甲骨卜辭記載了許多疾病的情況和名目,對人類疾病有了一定的分類,甚至已經可以預測分娩時間……這鐫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一筆一畫,呈現出殷商文明的燦若星河。
  

△包括甲骨文在內的數千件商代文物首次在殷墟博物館新館亮相。
  
  甲骨文是漢字的源頭。漢字經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一路變革,從未間斷。在已知的世界四大古文字體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為代表的中國古文字體系,穿越時空,將生命延續至今。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的賀信中指出:“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值得倍加珍視、更好傳承發展。”
  

△殷墟博物館新館“子何人哉——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特展”展廳局部
  
  幾千年歷史煙云,中華文明的燦爛和輝煌激發我們不斷叩問“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深刻命題,探尋“何以中國”的時代答案。
  
  “這段時間,我一直在思考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個重大問題。”2023年6月2日,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從一座博物館到一場座談會,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有了清晰的目標和實現路徑——
  
  “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現在還在往前探源,我相信,我們的文明史更悠久。傳到現在,要繼續往下傳。”
  
  “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
  
  “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
  

△2024年5月3日,游客在殷墟博物館新館參觀。
  
  弦歌不輟,薪火相傳。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跨越時空、歷久彌新,在賡續傳承中煥發出蓬勃的生機活力;中華文明與時俱進、守正創新,在“日新又新”中綿延不絕。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殷墟考察時所說:“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未中斷,塑造了我們偉大的民族,這個民族還會偉大下去的。”


責任編輯:楊博         沈彤
新聞熱線:021-61318509
注:本網發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凡本網轉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文件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
0

掃一掃上 海文藝網

掃一掃 上海文藝網微信

上海文藝網客戶端
上海文藝網手機
文藝電臺客戶端下載
責任編輯:沈彤
電話:021-61318509
郵箱:bjb@shwyw.com
廣告投放聯系方式:021-61318509 郵編:201602 上海文藝網總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藝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嚴禁一切有損本網站合法利益的行為, 所有用稿為公益交流。請嚴格遵守互聯網絡法制和法規、轉載稿件如有異議立即刪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區樂都路358號云間大廈15樓1503室 版權所有 滬ICP備13019820號-1 滬ICP備13019820號-5 工商電子營業執照 20160406145114127 滬公網安備 310117020054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