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銘帥回憶:“在創(chuàng)作劇本時,我想回到歷史現(xiàn)場,于是去翻民國的老報紙,查當時巡警的生存狀態(tài)。然而,我沒找到太多關于巡警的報道,卻看到一篇小文章《紙人自嘆》,以第一人稱口吻描述‘我’的脆弱無助。紙人是空心的,再強大也抵抗不了社會的滾滾洪流?!?/div>
白愛蓮認為,這不僅是形式上的創(chuàng)意和探索,還由此帶來了對主題意義的開掘和發(fā)展?!霸趯εf世界的控訴中,還有一個普通人對人性、對善良的感知和堅持,不做紙人一樣的‘空心人’,生而為人的感受和希望,在苦厄和不幸中沉浮,但不能被淹沒?!?/div>
最“年輕”的戲曲,演員平均年齡“20+”
今年3月,北京市曲劇團建團40周年優(yōu)秀劇目展演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舉辦,《我這一輩子》《離婚》《九重闕》等新創(chuàng)劇目紛紛亮相。
和其他動輒數(shù)百年歷史的戲曲相比,北京曲劇還很年輕。1950年,魏喜奎、顧榮甫、關學曾等主演的“解放新劇”《新探親》公演,此后,“解放新劇”改作“曲藝劇”。當時剛剛回國的老舍數(shù)次到前門箭樓的“大眾游藝社”觀看演出,并專門創(chuàng)作了劇本《柳樹井》。1952年,借勢《柳樹井》的成功演出,老舍正式將劇種定名“曲劇”,為了突出北京的地域特色,又在“曲劇”前面加上“北京”兩字。自此,北京便有了自己的地方劇種“北京曲劇”。
也正因為“年輕”,北京曲劇的表演沒有傳統(tǒng)戲曲的程式,是貼近生活的現(xiàn)實主義表演風格,以演繹清代和近、現(xiàn)代北京題材為長。
講述清初著名詞人納蘭性德人生際遇的《九重闕》,主演全是00后。北京市曲劇團團長崔迪說:“我們的演職人員是富有青春活力、富有未來的。無論是演新劇還是老劇,年輕人在臺上總是朝氣蓬勃。別看他們年輕,他們是迄今學習北京曲劇年限最長的演員,在中國戲曲學院學了9年。我們一直以團校合作的方式進行人才培養(yǎng),明年我們將和中央戲劇學院合作?!?/div>
中國戲曲學院2018級北京曲劇班的畢業(yè)生,整建制地參與了曲劇《我這一輩子》的排練演出。青年演員們對舊時代的這個悲劇人物有自己的認識,“為人老實厚道,行為干凈利落、這是他的性格標簽;他也明事理、懂世故,有自己對世界的看法??梢哉f,這個人物活得很清楚,是一個被社會裹挾著前進的普通人”。
沉浸式演出、短視頻傳播,曲劇還能怎么玩
“既有老京味兒,又有新京味兒,讓觀眾會有‘老耳朵新眼睛’的感覺。”崔迪介紹,本次展演期間,還舉辦了相關會員活動和藝術論壇,希望“圈粉”青年觀眾。
在崔迪看來,創(chuàng)新可以是演繹上的創(chuàng)新,比如把老曲牌用現(xiàn)代音樂來制作;也可以是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比如小劇場演出、沉浸式演出、文旅融合的演出等?!氨本┦星鷦F是戲曲院團中第一個在北京做沉浸式駐場演出的。第一部沉浸式曲劇《茶館》,打破了觀演關系,演員和觀眾一起坐在八仙桌邊上。”
沉浸式在不斷升級:《茶館》之后,北京市曲劇團又在福州新館打造了《林則徐在北京》,演員帶著觀眾在這個三進院落中,邊走邊逛、邊逛邊看;4月即將推出的沉浸式互動作品《京城拍賣會》,演員將帶著觀眾演,讓觀眾真真切切有拍賣會的感覺。
近來,戲曲“出圈”總成新聞,一方面說明戲曲在與年輕人互相尋尋覓覓;另一方面也說明這燈火仍顯得闌珊不清。
在胡銘帥看來,“首先要美”,普通觀眾對傳統(tǒng)戲曲到底講了什么故事、有什么深厚底蘊,一開始可能并沒有興趣,“但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它只要在視覺上美,就可能‘俘虜’觀眾”;其次,一個作品想要走得更長遠、獲得大多數(shù)觀眾的支持,一定是內(nèi)容能和當下年輕人的生活經(jīng)歷和生命體驗鏈接,“傳統(tǒng)戲曲要出圈,一定要表達新內(nèi)容”。
“戲曲要先打開一個小窗口,讓大眾接受,然后才能打開這扇通往藝術殿堂的大門?!睂Υ?,崔迪有了幾個初步設想,未來每一部劇,一是做一個主題曲,“比如《我這一輩子》最后的歌曲,保留曲劇味道,又很現(xiàn)代,讓喜歡國潮的年輕人也能喜歡”;二是推出劇情相關文創(chuàng),“文創(chuàng)一定要貼近生活,是在人們一米之內(nèi)實際需要的東西,比如《茶館》,劇目表情包已上線,茶葉茶具正在生產(chǎn)中”;三是短視頻宣傳推廣,“像電影預告片那樣來宣傳曲劇,剪成短視頻在各類社交媒體上傳播”。
“我們將來可以進到影院、商圈,年輕人喜歡去的地方,都可以是我們的劇場?!贝薜贤嘎兑粋€數(shù)據(jù),曲劇《茶館》在北京大學演出時,票房收入達到14萬元,“都是大學生一張票一張票買出來的”。
責任編輯:楊博 沈彤
新聞熱線:021-61318509
注:本網(wǎng)發(fā)表的所有內(nèi)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凡本網(wǎng)轉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文件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

掃一掃上 海文藝網(wǎng)

掃一掃 上海文藝網(wǎng)微信
上海文藝網(wǎng)客戶端
上海文藝網(wǎng)手機
文藝電臺客戶端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