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鎮江人。如果直接說“我乃鎮江某某某”,很難讓人在三秒內記住。一般得迂回婉轉地介紹:鎮江在南京隔壁、揚州對面,就是那個盛產香醋的地方。此刻,對方大概率會故作恍然大悟,但臉上還是寫著疑問:“這地方在哪?”
如果對方再追問一句,你們那里算蘇南還是蘇北?這就有些尷尬了。
地處長江南岸的鎮江,在地理意義上算是蘇南。但“蘇南”的意義,更多指向經濟富庶。面積小,人口少的鎮江,很難有令人矚目的財富成就,沒什么底氣把自己劃歸為經濟層面的蘇南。除了中學時參加過幾次“蘇錫常鎮”蘇南四市聯考外,我很少有蘇南人的自我認知與身份認同。但因為隔著長江,在文化心理上也沒法與蘇北完全無障礙交流。
近些年,寧鎮揚一體化的發展戰略強化了“蘇中”的概念。但除了可以一起吃鴨血粉絲湯和大煮干絲之外,與南京和揚州相比,鎮江的存在感還是有點弱。
不過,鎮江的魅力恐怕也正在于此。
在高手如林的江蘇,鎮江可能是“小透明”。但仔細瞧,鎮江的魅力從千年前積攢至今,層層疊疊,南北交融,很難一言以蔽之,也很難不讓人著迷。
很難給鎮江貼一個標簽。她是醋香飄天下的鎮江,是《白蛇傳》里水漫金山的鎮江,也是甘露寺劉備招親的鎮江,是“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的鎮江,但鎮江不只有這些。
你如果來鎮江,我可以帶你游玩不在金陵(現在叫南京)的金陵渡口(現在叫西津渡),領你參觀不在南京的江蘇大學。鎮江是距離南京最近的城市,淵源頗深。當年孫權不僅建了南京石頭城,還建了鎮江鐵甕城。
東晉南渡,中原政權首次南遷,北方士族一路南下,過了長江才得以歇腳。于是,北方文明與南方文化相遇了。受到北方方言的沖擊,鎮江成為方言區的邊界,是個地處蘇南但不說吳語,操一口北方腔江淮官話的城市。
歷史的南北從時間一軸演進,在此地相融,長江與運河從遠方奔赴,在此地交匯。鎮江成為那個臨界點,地處江南,卻鮮少流露溫婉氣質。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數千年歷史中,鎮江始終作為軍事要地,她必須時刻留意警惕,很難做到真正的溫柔自在。這或許也是這座城市保留至今的性格,她成為渡口、成為咽喉、成為宏大故事的一部分。她好像永遠是那個黃金配角,卻很難展開一段完全屬于自己的章節。
但鎮江并不因此顯得頹喪。滬寧線上,鎮江地處都市圈的絕佳地段,在“學霸”環繞的蘇南,鎮江也并不焦慮,她自有一番打算。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感嘆過的,今天在外打拼的鎮江人,也常常掛在嘴邊。襟山帶江,一水橫陳。在長江三角洲頂端的鎮江,被三山合力環抱,山水之間方是城市山林。
辛棄疾說得好: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每年中秋去北固山賞月,是我的固定節目。長江浩浩,西來東往,水面云山,山上樓臺。此番江天一覽景是天地安排,更是人間有為。2015年,在聯合國氣候大會上,特辟“城市主題日——鎮江”邊會,鎮江作為唯一以城市主題日參加氣候大會的城市,向世界展示“低碳鎮江”的生態之美,并推廣鎮江“低碳城市”的經驗做法。
這或許是“散裝”江蘇背后的動人之處吧,在雅致秀美的蘇南,和豪爽豁達的蘇北之間,鎮江自有一番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