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图片/性插影院/亚洲视频不卡/麻豆电影观看

楊賽:在歌詩中探尋音樂文學之美

2021-2-22 11:53  |  來源:上海文藝網

  腹有詩書之人,總有不言自雅的風度。他的歌詩,充盈著漢語言厚重而豐潤的文化氣息,又有溝通中外、融合古今的氣度。最近學習強國平臺發表了楊賽老師的文章《聲歌之道——構建新時代音樂文學體系》,提出:構建新時代中國音樂文學體系,將兩千多年來不斷發展變化的舊音樂文學與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后百年間形成的新音樂文學相結合,傳承和發展漢語言聽覺審美,并運用于當代聲樂創作、表演、傳播實踐,是當今中國文學界與音樂界共同勉力擔當的藝術使命。

  
  楊賽,字祝之,湖南人,自小奮發讀書,一路攀登直至博士,如今的學歷為:文學博士,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博士后,復旦大學文藝學博士后、比利時根特大學藝術哲學博士后。
  
  他融通中國古代文學、中國音樂美學、中國音樂史學和藝術學理論等多個專業,創研究創作之余,亦作表演和傳播。用他的話說,既種地,又打獵。他把音樂文學書寫在人民的心里,書寫在祖國山河之間。精耕一畝三分地,自在天地宇宙間。
  

  
  他的著作《中國音樂美學原范疇研究》系第一本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資助的專著,中英文本將在海內外發行,為推動中國音樂美學學科發展和中國音樂學走出去,做出了重要貢獻。音樂美學在西方已有260多年的歷史,被引入中國也走過了80多年的歷程。盡管中國音樂美學誕生在全球化學術語境中,但在此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又與西方音樂美學漸行漸遠,與中國音響史實與音響事實也若即若離,走過了一段時緩時急、忽左忽右、顛簸起伏的發展之路。著作對中國音樂美學的考察,從動態學科發展史出發,既追溯中國音樂美學的來路,又探索中國音樂美學的去路,既重視西方音樂美學的學術傳統,又突顯中國音樂美學的基本特征與使命,實現古代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交匯融合,能對音響史實與音響事實做出回應,彰顯更加獨立的、更加有效的學科生命力,形成中國音樂美學獨特的學術品格。
  
  他的《樂記》整理與研究系列。《樂記》研究在中國音樂美學研究的現代化進程中有著重要的地位。郭沫若先生曾經發起了《樂記》論辯,后被編入《樂記爭辯》一書。近年來,海內外學者寫的《樂記》論文有數百篇;甚至出現了《樂記研究》的專著。然而,由于《樂記》的文本整理還很薄弱,連一個規范的、單獨的注釋本都沒有。因此,《樂記》研究成果的可靠性也很有限,或多或少存在過分闡釋或誤讀的現象。把《樂記集校集注》做好,有利于中國音樂藝術的研究與發展,也有利于促進音樂研究與國學研究的融合,中西音樂理論的對話。
  
  他的儀式音樂與中國鄉土系列。他本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本鄉人,先后在小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國外經過了20多年的求學、治學生涯,又回到熟悉而陌生的鄉土,進行音樂實地考察工作。當下,沉寂千年的中國鄉土禮俗社會遭受新時代的巨大沖擊,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江南農村何去何從,是整個知識階層關注的熱點。他調查了一個很小的村莊,希望通過這個顯微鏡,看到中國鄉土文化的普遍問題。讀過何止破萬卷書,走過何止萬里路。他赤腳站在中國的鄉土里重讀經史子集,試圖對中國禮樂文化做出深入分析,提出新的思考。
  
  他從海外留學歸來后,帶領團隊完成了《唱響中國夢》原創歌曲系列dvd,共收錄20首主旋律歌曲,2016年由安徽出版集團時代新媒體出版社出版。由筆者作詞并任主編,李嘉、楊霖希、李濤、褚保杰、朱永安任副主編,上海音樂學院院作曲系、聲歌系、音樂劇系、音樂工程系、數字媒體學院(籌)與上海歌舞團、上海輕音樂團、上海音像出版社、上海大學、上海師范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杭州師范大學的作詞家、作曲家、歌唱家、音樂工程專家、翻譯家等30多人歷時5年協同創演、錄制完成。這些歌曲在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展演,并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到政府機關、校園、企業、部隊舉行了數十場巡演與巡講。我們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學習教育活動,創造性地將時代精神與音樂藝術結合起來,開設音樂黨課,在上海舉辦十余場。甚至走出上海,聯合紅船干部學院、浙江傳媒學院,舉辦長三角音樂黨課。線上、線下同時進行,近百萬黨員參與,獲得了很好的反響。他帶領海內個創演團隊完成了抗疫公益歌曲《風月同天》MV系列,向在疫情中英勇犧牲的醫護人員和不幸去世的同胞致哀!向奮戰在抗擊新冠肺炎一線的國士們致敬!向為全球抗疫工作做出貢獻的朋友們表示感謝!取得了巨大的社會反響。
  
  他所引領的新時代中國音樂文學學科建設,以古譜詩詞傳承民族經典,以《唱響中國夢》《風月同天》傳播新時代精神,讓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中國夢深入人心,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將雙一流學科建設與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結合起來,將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文化教育與文化交流、學習前人與推出新人結合起來,突顯中國文化自信。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他說,構建新時代中國新音樂文學體系,包括:建立縱貫先秦到現當代的中國音樂文學史,輯成中國音樂文學經典作品選集,建全中國音樂文學作品分析理論體系,搭建中國音樂文學創、表演、評論、傳播平臺,不斷推出中國風格新作品,培養新人才,形成新的以漢語言為載體的聽覺審美,傳播中國新人文。

責任編輯:楊博      沈彤
新聞熱線:021-61318509
注:本網發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凡本網轉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文件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
0

掃一掃上 海文藝網

掃一掃 上海文藝網微信

上海文藝網客戶端
上海文藝網手機
文藝電臺客戶端下載
責任編輯:沈彤
電話:021-61318509
郵箱:bjb@shwyw.com
廣告投放聯系方式:021-61318509 郵編:201602 上海文藝網總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藝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嚴禁一切有損本網站合法利益的行為, 所有用稿為公益交流。請嚴格遵守互聯網絡法制和法規、轉載稿件如有異議立即刪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區樂都路358號云間大廈15樓1503室 版權所有 滬ICP備13019820號-1 滬ICP備13019820號-5 工商電子營業執照 20160406145114127 滬公網安備 310117020054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