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图片/性插影院/亚洲视频不卡/麻豆电影观看

我在葉辛文學館看到了什么

2020-10-17 08:53  |  作者:廖毅  |  來源:上海文藝網

  國慶、中秋小長假,因為疫情造成的心理陰影,本著“不為祖國添亂,不為自己添堵”的考慮,哪兒都不想去,打算就在家看看電視、看看書打發時光。
  
  老友劉學文發來微信:“6號有沒有空?我們一起去看看葉辛文學館。”
  
  劉學文是中國報告文學研究會傳記研究中心主任、天下貴州人俱樂部秘書長。他此行的目的,是到上海的葉辛文學館取經,策劃在他的老家貴州省惠水縣好花鄉建立一座“葉辛書院”。據說當地政府非常支持,免費提供了場地,并將之作為新農村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項目來抓。
  
  我沒有任何猶豫,用貴州方言回了兩個字:要得!
  
  葉辛是我崇敬的老作家,更何況他與我的家鄉有著那么深厚的淵源,所以早有一睹他的文學創作全貌的想法。而劉學文身居北京多年,卻時時不忘回報桑梓,自己投資建立葉辛書院,給家鄉父老一片“留得住的鄉愁”,精神難能可貴。他只身來滬考察,我當然得陪了。
  
  這天上午八時,劉學文從北京乘飛機而來,我從上海松江坐地鐵而去。三個小時后,我們便在葉辛文學館所在的浦東新區書院鎮東方葵園聚首。
  


  劉學文(左)與作者(右)
  
  先說說這個書院鎮。這個被稱為“上海市文明鎮”“上海市生態鎮”的城鎮,名稱來歷向來有多種版本,其中與“書”強相關的一個說法是,清末時期,當地老百姓以糧代稅,這些稅款主要用于教育開支,由此建造的租稅糧倉庫被當地人稱作“書院廠”。后來村、鎮名稱便沿用了“書院”二字。這個名字的由來記錄了當地尊師重教、尊重文化的美好傳統。近年來,書院鎮不斷探索弘揚“鄉愁”文化,打造科創文化小鎮。“葉辛文學館“落戶東方葵園,就是其中標志性的事物,它使原本以生態觀光為特色的這片莊園成為現代文學與鄉土文化、農家樂文化相結合的示范。
  
  據媒體報道, 2016年2月28日開館的時候,時任浦東新區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尤存,時任浦東新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袁勝明,浦東新區副區長謝毓敏,書院鎮三套班子主要領導出席了揭牌儀式,盛況可見一斑。
  
  02
  
  在葵園主人馬引國先生的帶領下,我們徑直走進處于葵園一層的“葉辛文學館”,我們被琳瑯滿目的展示所吸引。
  
  文學館共分六個部分,展示了葉辛從一位知青成長為一位著名作家的歷程,系統地反映了葉辛對文學的追求和熱情。在展館里,我們看到,在貴州山區插隊落戶時,葉辛憑著對文學的熱愛和執著,體驗鄉間的生活,思考一代知識青年的命運,孜孜不倦地進行創作。在他插隊落戶地方的土地廟里,寫出了他的處女作《高高的苗嶺》和轟動一時的作品《蹉跎歲月》,就此從貴州鄉村的崎嶇小路,走向了全國。后來電視劇《孽債》的全國熱播,更使葉辛成為全國人民熟悉的著名作家。
  
  在展館,我們看到了葉辛作為全國唯一的作家代表參加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祝活動,登上國慶彩車接受檢閱的照片。也看到了人民日報刊發的一篇《習近平自述:我的文學情緣》中評價葉辛的一段話:“我和葉辛同志都是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一輩。他講到的一些體會和心態,像開始見到農村、農民的那種感受,我是很能理解的。他是在貴州插隊,我是在陜北黃土高原。當時我們有這樣的經歷,也看到有這樣的現象,這是活生生的,我覺得寫這些東西才是真實的生活。”足見葉辛在中國文學界的影響力。
  


  馬引國(左)與劉學文(右)
  
  對葉辛老師非常熟悉,多次參與策劃葉辛文學活動的劉學文拿著相機,一邊看,一邊拍,表現出極大熱情。我原以為葉老師創作雖勤,但畢竟精力有限,而且創作的都是精品,最多也就幾十本書吧。但眼前所見令人驚訝:他從28歲出版處女作《高高的苗嶺》,至今71歲的43年間,共創作出版各種圖書,包括電影、電視劇本等160多部,平均每年出書將近4本。而且,葉辛老師寫得一手好字,他的創作竟然不用電腦,竟是一筆一畫寫出來的。他最新出版的《打開貴州這本書》,就是他的手寫稿!
  
  我粗略算了算,按每本書平均20萬字計,葉辛老師在過去的43年里,至少寫出了2000多萬字。算上零散發表、未及成書的各種文章,還不止這個數。葉辛早年在貴州省修文縣一個叫砂鍋寨的村莊插隊,創作都是勞動之余完成的。后來調到省城貴陽,做期刊主編、作協副主席。再后來調回家鄉上海,做大學教授、文學研究所長、國家及上海市作協副主席。平時也沒少參與全國、上海、貴州方方面面的相關活動。編務、教務、政務、事務,無疑占去了他大量時間。他是如何堅持創作的,他的成就何以如此驚人?
  
  劉學文感慨說:“葉辛老師真是為文學而生,即便是在出差的日子里,他也會抓緊時間寫作。這么大的年齡,只要沒有外出活動,他還堅持每天寫作2000字,有一天他寫了5000多字,竟開心不已!”
  
  03
  
  中午,馬引國夫婦在葵園款待了我們。問及他創辦葉辛文學館的初衷,他笑笑,引述葉辛老師的話說,打造一個“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不僅僅需要美麗景色,還需要文化的支撐。他自小喜歡葉辛的作品,葉辛又曾住在他們浦東多年,有一種距離上的親近感。
  


  作者與葉辛(資料圖片)
  
  同樣的,劉學文坦言,他要在貴州辦一個“葉辛書院”,不僅是想讓家鄉子弟從葉老師的作品中汲取文學養分,還要讓葉老師這種孜孜不倦的精神,讓他這種為國家、為家鄉、為“第二故鄉”熱心奉獻的感人情懷影響一代子弟。
  
  這正是我在葉辛文學館看到的東西,這一“發現”令我內心澎湃!
  
  作者簡介
  
  廖毅,男,筆名黔人。籍貫貴州羅甸,客居浙江杭州。現任正泰集團正泰大學堂副教務長、浙江省貴州商會新聞發言人。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西部散文學會會員、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出版新聞、散文、言論、報告文學等作品15部。策劃、主編各類書籍12部。
  
  獲“中國時代新聞人物”報告文學優秀作品特等獎、中國經濟新聞大賽一等獎、中國新聞獎報紙副刊優秀作品獎、2014華文詩歌散文邀請賽(散文)一等獎、臺灣《旺報》海峽兩岸交流故事征文佳作獎等榮譽。
  
  紀實文學《溫州女老板》被新聞出版系統選入“農家書屋”指定用書,《北大100天》曾被列為中國大學生素質教育推薦閱讀書目。
  

責任編輯:楊博      沈彤 

新聞熱線:021-61318509

  
注:本網發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凡本網轉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文件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
0

掃一掃上 海文藝網

掃一掃 上海文藝網微信

上海文藝網客戶端
上海文藝網手機
文藝電臺客戶端下載
責任編輯:沈彤
電話:021-61318509
郵箱:bjb@shwyw.com
廣告投放聯系方式:021-61318509 郵編:201602 上海文藝網總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藝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嚴禁一切有損本網站合法利益的行為, 所有用稿為公益交流。請嚴格遵守互聯網絡法制和法規、轉載稿件如有異議立即刪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區樂都路358號云間大廈15樓1503室 版權所有 滬ICP備13019820號-1 滬ICP備13019820號-5 工商電子營業執照 20160406145114127 滬公網安備 31011702005446號